本报通讯员 熊志华
“2019年10月份,我刚到上松村,村党总支书记黄永飞向我介绍了他参与扶贫工作这些年来的所见所闻。他说,看见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从他坚毅的眼神和语气中,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内心是无比自豪的,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无尚光荣的。”8月3日,走进新钢铁坑公司机关支部党员活动室,笔者见到了刚参加完入党宣誓的“95后”刘知璋,他回忆起了驻村工作时老书记对他说的话。
据了解,上松村隶属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操场乡,属江西省级贫困村,也是新钢定点扶贫村。该村共有9个村小组、930户,总人口达3825人,常住人口达2505人,外出务工人员达1320人,外出务工人口占比达34.5%。
驻村工作至今,200多个日日夜夜,亲身经历的每件事都让刘知璋印象深刻。他向笔者介绍道:“2016年,上松村极为贫困,产业、技术、文化较为落后,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微薄,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混日子的想法严重。这几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上松村紧紧围绕党建强村、依法治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成功在2018年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晓康驿站”让贫困户精神、物质双丰收
2019年5月份,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倾力打造“晓康驿站”特色扶贫举措,全区共建设“晓康驿站”180家。“晓康驿站”充分结合贫困户自身情况,按照乡风文明、产业就业、家庭美德、工作配合等内容设置积分,由村委和扶贫工作队每月上门打分。“晓康驿站”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让贫困户树立了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以及“自己动手实现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扭转了过去贫困户习惯“等、靠、要、混日子”的慵懒思想。
“我所在的驻村工作队共有3人,由新余市工信局兰鸿主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平和我组成。”刘知璋向笔者介绍道。
因为村民白天都在劳作,驻村工作队只能在夜里进行走访。有一次,工作队去贫困户邹才红家中走访。走进他家中,只见砖房内杂乱不堪,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邹才红在村里没有亲戚,看见工作队来了也不吭声。兰鸿向他说明来意后,问他有什么困难和想法,邹才红仍旧不说话。随后,李志平慢慢把“晓康驿站”的意义及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思路耐心地告诉他。走访结束后,李志平在返回途中对其他工作队队员说:“邹才红的思想工作要继续做好。每个贫困户的家庭条件、个人想法、身体状况、文化程度都不一样,我们的担子很重,我们驻村开展扶贫工作,虽说辛苦但光荣。”这一席话,让刘知璋对这位平时话不多的老大哥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及数次走访,邹才红的思想出现了可喜的转变,他选择到扶贫基地干活。通过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邹才红愿意说话了,在“晓康驿站”有积分了,脸上也有笑容了。
现在,上松村村民间形成了以积分排名靠前为荣的良好氛围。村民们明白了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换来美好生活的真谛。
驻村队员“不知足”换来增收新渠道
李志平于2017年9月份进驻上松村。驻村第一个月,他多次走访全村46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的家庭住址、成员信息、致贫原因,他都熟记于心。近3年来,他走访贫困户超过3000余次,收集并解决村民各种困难和诉求600余起。在李志平心里有这样一个想法:想要彻底拔掉穷根、摆脱贫困奔小康,就要因地制宜建立有规模、可持续发展、健康的经济产业链。
上松村周围水库较多,水质较好,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在各级政府、地方企业的支持下,该村展开了龙虾生态养殖产业。“党组织+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可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为全村46户145名贫困村民每人增收近500元。
2018年,上松村通过验收,实现脱贫摘帽。李志平却“不知足”,他开始谋划新的致富思路。他主动去外地考察韭菜花种植产业,并向地方企业详细汇报了他的想法和上松村目前的现状。韭菜花一年四季均能生长,韭菜花种植产业也是一条健康、长期、绿色的农业发展生产链。李志平的想法得到了地方企业的认同。
2019年,上松村100亩韭菜花种植基地正式建成。驻村工作队与10余家单位建立了购销关系,签订了供货协议。韭菜花种植基地年利润可达10万元以上,村民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松村100亩韭菜花出现滞销。驻村工作队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仅新钢就购买了8500斤韭菜花。
“刘知璋,我们新钢铁坑公司也购买你们的韭菜花了,你知道吗?”笔者笑着问道。
“当然知道!上松村的韭菜花全部脱销离不开新钢所有单位的支持!”刘知璋也笑着回应说。
树立新目标 确保“脱贫不返贫”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又投入了1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在上松村建成10个香菇温控大棚。上松村村民增收致富再添新动力。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喜悦之情绽放在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脸上。
“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党员该做的事。上松村的可喜变化离不开团队的协作、离不开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今年,上松村一定实现脱贫目标!”李志平信心满满。在上松村,还有许多像李志平、兰鸿、黄永飞、刘知璋这样的扶贫工作者。
“你对接下来的扶贫工作有什么打算?”笔者的提问被刘知璋的手机铃响打断。挂掉电话后,他告诉笔者要返回村里开会。“脱贫不返贫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回到单位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为新钢实现‘冲千亿’目标奉献自己的青春。”刘知璋和笔者握手告别。
站在新钢铁坑公司机关支部党员活动室,笔者回想着刚才和刘知璋的谈话,想到刚进活动室时刘知璋入党宣誓的画面,无数扶贫工作者和村民携手并肩劳动的身影在笔者眼前闪现。
《中国冶金报》(2020年08月06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