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在岫岩县石灰窑镇(村),鞍山钢铁建设的“鞍钢桥”。 (孙萌/摄)
本报通讯员 孙萌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巴什罕乡天增隆村,一场大雪过后,天地间一片洁白。乡亲们顶着凛冽寒风,匆忙赶到丁甲沟的坡地上,用心擦拭由鞍山钢铁资助建设的、给大家带来收益的光伏电板,确保这个以阳光为“食”的“蓝板子”,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一点一点鼓起村民的“钱袋子”。“光伏电站项目能让周边2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大伙既感恩又高兴。”该村第一书记蔡志刚说。
近年来,鞍山钢铁针对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鞍山市岫岩县石灰窑镇(村)、朝阳市上桃村的实际情况,以产业扶贫为主,兼顾民生、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抢险救灾等领域实施帮扶工作,并积极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其中,较好地完成了鞍钢集团下达的扶贫任务指标。
截至今年8月底,鞍山钢铁帮扶的建昌县、岫岩县石灰窑镇(村)及上桃村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惠民实事办到心坎上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承载着这一民生期待,鞍山钢铁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将件件惠民实事办到他们心坎上,不断增强当地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傍晚时分,岫岩县石灰窑镇(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漫水桥附近,或伴随音乐跳起广场舞,或休闲散步。2019年,这座由鞍山钢铁斥资170万元建设的悬门组过河大桥——“鞍钢桥”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以前桥梁“年年洪水年年垮”的问题。
村民们还记得2019年8月份,“鞍钢桥”顶住了台风“利奇马”的冲击,成为村里当时仅有的出行通道。如今,它依旧挺立,成为当地村民走向小康生活必经的“幸福桥”。
同是夜晚,朝阳市上桃村亮起灯光。
“以前,村里一到晚上都是漆黑的,尤其临近秋冬季节,天黑得更早,伸手不见五指……”村里的老人说,现在,在鞍山钢铁的帮助下,上桃村立起盏盏路灯,彻底解决了村民夜晚出行难的问题。
吃水从压力井变成自来水,家门口多了丰富多样的文体设施,贫困学生有了生活保障,学校里新添的桌椅等用品让孩子们喜笑颜开,村卫生室新配置的医疗器械改善了村民们的就医条件……一桩桩、一件件的好事、实事发生在建昌县、岫岩县石灰窑镇(村)、上桃村,真真正正暖了当地人的心窝。
真情暖心处成一家亲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鞍山钢铁选派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到各对口帮扶点担任扶贫干部。带着坚定的信念与必胜的决心,他们到村里,扑下身子同群众一起干。日子久了,朴实肯干的鞍钢人一点点走进村民的心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而那一身米白色的工装也成为乡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爷,这是秋葵的种子,很容易侍弄,您就放心种吧,等成熟了,我保证给您卖出好价钱。”鞍山钢铁扶贫干部杜玉军一边帮村民翻地,一边介绍着秋葵的生长喜好。进入上桃村以来,杜玉军带领鞍山钢铁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与村民谈心、交心逐渐变成他们的日常习惯,而厚厚的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村民的所想所盼。
年近七旬的王国柏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修自己的小屋是这位贫困老人多年来的心愿。“老房子盖了有几十年了,不中用了,一到下雨天,又透风又漏雨,村里人都不敢让我进屋去住……”得知情况后,鞍山钢铁驻村工作队决定帮老人完成心愿。2019年,在鞍山钢铁和当地村委会的共同帮助下,王国柏的危房改造和修路拆墙院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如今,房子结实了,院套敞亮了,羊圈砌好了,儿子也在朝阳钢铁找到了工作。站在自家新修建的小院里,那个整日萎靡不振的王国柏不见了,一个穿着整齐、精神饱满的王国柏出现在大伙面前。“可不敢想啊,我这把年纪还能享到这样的福,这多亏了鞍钢人。”老人动情地说。
“造血”产业铺就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业的长远之计。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鞍山钢铁将扶贫工作聚焦在“精准”二字,因地制宜,找准支撑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大力支持扶贫点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在建昌县投入195万元,发展黑木耳种植、建设服装加工车间、食用油榨制、香菇种植大棚建设等集体经济;在岫岩县石灰窑村投入50万元,建设绒山羊养殖场;在上桃村投入64万元建设文冠果种植产业园……
如今,这些项目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活力,而且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创造了条件,大大增强了帮扶地区的“造血”能力。“几年来,鞍山钢铁全面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抓得实、干得好,为建昌县整体脱贫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解决了11个‘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项目的问题,真正让老百姓体会到了‘赚钱到手’的幸福感。”建昌县扶贫办主任马宝良说。
《中国冶金报》(2020年12月29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