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钢矿业南山矿总经理汪令松手写寄语,献礼建党100周年。


昔日凹山采场(上图)变成美丽的人工湖(下图)。 (冷天驰 吕方清 摄)
本报记者 章利军 通讯员 谭尚宇 李先发
宝钢资源马钢矿业南山矿是一个有着百年开采历史和67年建矿史的老矿,是一个历经苦难、历经曲折、历经创业、历经奋斗、历经求变的矿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南山人的努力,该矿从当初手拉肩扛的人工生产方式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自动化、重型机械化的采选联合作业,不仅建成了平安矿山、质量矿山、科技矿山、绿色矿山、精益矿山、可持续矿山,而且有力地支撑了马钢的崛起,使马钢快速发展成为共和国一个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进而因钢兴城,带动了马鞍山市的蓬勃发展。
不忘苦难 团结在党周围
根据史料记载,凹山铁矿资源最早开采于1912年,最初是民族资本的小规模开采,生产力极为低下,依托的是近乎原始的手工作业。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划破了中国的上空。随即,凹山采场也遭遇沦陷,任由日寇铁蹄践踏。侵略军残暴地采取以人换矿的政策,用大批矿工的生命换取铁矿石,而开采的铁矿石被海运至日本冶炼成钢铁,然后制造出枪炮,再回过头来杀中国人。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击。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策划下,矿山工人自发组成游击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进行武装斗争。1938年,凹山矿工刘一鸿组织的抗日游击队配合新四军挖铁路、毁设备,打击日寇,开展罢工斗争,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49年4月28日,刚刚获得解放的马鞍山迎来了南京军事管制组。他们是奉命前来接受和恢复马鞍山铁厂生产的。
新中国成立后,各个行业对钢铁的迫切需求,催生了矿业的大发展。为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多采矿、多炼钢,就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矿工的梦想!
艰苦创业 建成“马钢粮仓”
百废待兴,剑拔出鞘。上世纪50年代初,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建设大军汇聚南山,搭棚为营、挖坑为灶、风餐露宿、艰苦创业,用铁锤、钢钎、丁字镐、五齿耙、铁簸箕等工具打下了矿山生产的坚实根基,铺就了共和国钢铁工业最初的背景和底色。他们逐步将南山矿建设成为集采、运、选于一体的露天铁矿,使南山矿跻身全国八大冶金矿山之列,号称华东第一矿。
在那条充满艰辛的开创道路上,共和国钢铁发展史的每一章,马钢发展史的每一页,都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南山创业者不朽的篇章。
1973年春,马鞍山市委遵照安徽省冶金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第一次发出“会战凹山”的动员,力争使凹山采场逐步具备年产500万吨铁矿石的能力,变成马钢的重要“粮仓”。
马钢党委和南山矿党委率两级机关干部打起背包,住进了用泥巴和竹芭砌成的临时工棚。正当他们挽起袖子、挺直胸膛,准备大打矿石之仗时,不想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这项扩建工程胎死腹中。
1977年1月9日,马鞍山市委提出“全市保马钢,马钢带全市,凹山大会战,苦干一年半,实现500万”的口号,马鞍山市委、马钢党委组成了凹山会战指挥部。新四军老战士、时任市委书记崔剑晓带着他的秘书王万宾(后任国家冶金局局长、全国人大机关党组书记、副秘书长)吃住在工地,鼓舞了全体建设者。
1984年,凹山采场开采铁矿石量达502万吨/年,实现了南山人多年的梦想。改革开放后,乘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强劲东风,南山矿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一系列改(扩)建,逐步具备了年处理矿石500万吨~600万吨的综合能力,凹山采场一直保持产量稳定。
在国家对采场考核的八项指标中,凹山采场有6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指标、两项达到国家特级指标。
抢抓机遇 焕发勃勃生机
迈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山矿继续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于凹山采场濒临资源枯竭之际,果断决策,迅速建成了高村铁矿一期、二期工程和和尚桥采选系统,“头顶库”项目、碎矿前移项目、高村450万吨/年围岩综合利用项目,着手开展了地质环境治理,创新应用超细碎工艺、半连续工艺、淘洗工艺,形成了千万吨级矿石和270万吨铁精矿的生产体系,并探索出“自营+外委”这一全新建矿模式,为马钢资源保障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路征程一路歌。6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南山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进行矿业开发,南山矿采剥总量、铁矿石量、铁精矿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依托科技矿山、质量矿山、精益矿山、智慧矿山建设等手段,南山矿产能大幅提升,为马钢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高耸立的凹山被挖成-200余米的巨大深坑,为马钢、矿山小镇乃至马鞍山市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也在共和国冶金矿山发展史上书写了彪炳千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育典型 聚合南山文化
在60余载开发矿业的征途中,几代南山人还用他们的生动实践,总结提炼出了“爱矿敬业,开拓奉献”的南山精神,建设了富有矿山特色的南山精神文化。全国劳模、技能大师卜维平和献血救人、助人为乐的“马鞍山好人”韩呈兵、周军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为打开南山矿岗位职工创新创效对外交流展示的品牌窗口,依托职工技能培训成长的平台载体,马钢矿山工匠基地于2020年末建成了220平方米的智能展示馆,馆内收集了自2012年以来卜维平大师工作室和13个创效工作室的各项攻关成果;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钢时,全国劳模、马钢矿山工匠基地总负责人卜维平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场景照片;收集了南山人艰苦卓绝、奋力争先的生动画面;收集了马钢矿业露天开采与井采工艺、由人工开采到机械开采再到智能开采的演变过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南山矿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号召,织密疫情防控网,迅速组织75个党员先锋队和17个党员突击队,投身矿区防疫战线。468名党员不分昼夜,冒着严寒,顶着风雨,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生产区域值班巡逻;高村铁矿、和尚桥选厂、尾矿车间、动力车间的党员们带领职工群众多渠道做好消杀工作;每天,近2000名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准时上岗,精心生产,呈现出疫情防控、生产两不误的局面,取得了疫情防控阶段性重大成果,同时也取得了生产经营节节攀升的可喜成果。
生态优先 重拾环境效益
面对采选工艺中伴生的固废、尾砂和污水,南山人虽曾迷茫,但更多的是觉醒。近年来,他们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找准产业布局与绿色发展的立足点,找准城市发展与矿乡和谐的共同点,决心把失去的环境效益补回来,着力打造冶金矿山新样板。
该矿从“采、运、选、尾”生产工艺进行全过程抑尘。和尚桥采场首创国内矿山生态廊道,高村、和尚桥采场道路建设了自动喷淋系统,凹山选矿厂对除尘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矿山科技冶金服务公司实现环保清洁运输。同时,该矿制订生产用水平衡系统,通过场内小循环、系统大循环实现矿内生产循环用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其中,和尚桥选矿厂新建生产回水再利用泵站,实现矿区全域污水“零排放”。此外,该矿改进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循环利用与生态修复突击战全面铺开。
如今的矿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俨然成了一张绿色的“城市矿山”新名片。高村450万吨/年围岩综合利用项目的竣工树起了建设绿色矿山、固体废物利用的新标杆。
在未来的逐梦征程中,南山矿将一如既往地紧随国家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的脚步,依托马钢,为中国宝武打造世界第五大矿山供应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冶金报》(2021年5月12日 05版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