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楚耿玉 焦见聚
1977年,李仁壮出生在鲁西南(山东的西南部)农村。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红红火火。他的母亲一个人承包了十几亩地,到了农忙时节,在钢厂工作的父亲会抽空赶回家帮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的母亲脸上总是挂着掩饰不住的喜庆。她常常跟李仁壮念叨:“你们这些孩子赶上党的好政策啦,从小就吃白面馍长大,长大后别光想着打土疙瘩,要长点志气,像你爹那样去干点大事。”李仁壮后来明白母亲眼里的“大事”,就是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母亲对党朴素的感恩之情和党员父亲榜样的力量,让幼小的李仁壮对党有了崇敬之情。
1994年,李仁壮考上山东莱钢技校。他的父亲跟他说:“这都是组织上培养,你才有了上技校的机会,毕业后得好好干,不能给组织丢脸啊!”李仁壮的父亲是在部队入党的,在单位是党代会的党代表。“党代表”这3个字曾让李仁壮的母亲在村里引以为傲。李仁壮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人,他的教诲对于刚走出村子、曾以为世界只有村子那么大的李仁壮来说就是方向。尽管李仁壮不知道父亲说的组织是什么?但从小看到自己父亲因作为当上了工人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于是李仁壮暗暗发誓,自己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从此“组织”二字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种子,坚定了他要入党的决心。
1997年,李仁壮成为一名轧钢工人。在一次检修中,他的一位工友因操作不当引发乙炔回火,火舌呼呼地喷得很高。大家都吓呆了,谁也不敢靠前。这时只听工段长高声大喊:“都躲远点,越远越好,让我来。”说话间工段长已经冲了上去,快速关掉气瓶开关,再把一块湿布盖到瓶口上,化解了一次险情。当时工段长的迅速反应让李仁壮感到很是震惊,心想:“工段长怎么那么大胆?”李仁壮从同事的闲谈中得到了答案:“工段长是党员。看吧,关键时刻还是党员冲在前头。”李仁壮想着身边党员冲锋在前的场景,再对比自己既不是轧钢技术的“大拿”、也没有绝活的事实,把在胸口捂了好几天的两页入党申请书搁到了一边,默默对自己说:“不行,等等再交吧,得干出点名堂来,让组织认可才行。我要把入党当作终生的事业。”从此,他扑下身子,苦练技能,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那时的轧钢工艺技术落后,查尺寸、查质量,要不停地从冷床这头跑到轧机那头,李仁壮忙得大汗淋漓,加上高温鞋又硬又沉,脚后跟经常磨破。有时他会把磨破的皮狠心揪掉,一边流血一边跑。直到现在,他的两个脚后跟上还有厚厚的茧子。就这样,李仁壮练就了辊缝调整“一眼准”、线差调整“一支稳”等绝技绝活。在他练习技术绝活最痴迷的时候,回家看到门缝、桌缝、地板缝都要估摸一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07年起,李仁壮先后获得厂“技术能手”“技术状元”等称号。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李仁壮觉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了,终于自信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2012年,李仁壮积极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实业援疆的号召,主动请缨到了新疆喀什钢厂。在白花花的盐碱戈壁滩上,连棵树都没有,喝的水也是咸的,嘴唇干裂得生疼,他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连轴转。工作环境的恶劣、东西部气候的差异超出了李仁壮的想象。与此同时,乡愁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时不时地在他的心上划一道口子。在一次和家人视频聊天时,李仁壮的女儿哭着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生病了,你是不是不要我们了?”那一刻,李仁壮坚强的心碎得一塌糊涂。结束视频聊天后,李仁壮把头蒙在被子里,任泪水流淌。3年援疆工作结束,李仁壮写下这样一段话:“为维护民族团结、发展新疆经济,我来过、奋斗过,无怨无悔!”
2017年,李仁壮第二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次他写了6页纸、改了5遍。2021年4月17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与追求的足迹,每前进一步,李仁壮都是以坚定的信仰为引领。从“中国质量工匠”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再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仁壮这位普通工人,享受了只有科学家才有的最高荣誉。
“正是党的引领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奋斗了24年我终于成为党员。成绩的背后,是坚持、是坚韧,更是信念与信仰的强大力量!”李仁壮说道。
《中国冶金报》(2022年07月27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