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也可以成为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辽宁方大集团旗下钢铁板块上市公司方大特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党建+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员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共实施小改小革1104项,党员参与的项目占比达95.74%,所有参与者中56%是党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70余万元。
“公司166个基层班组,党组织全覆盖,目前有1191名党员,约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超90%的基层班组长为党员,他们带头攻坚克难。”方大特钢党群工作部万余良介绍。
方大特钢是中国弹簧扁钢精品生产基地,弹簧扁钢产品产销量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在该公司弹簧扁钢生产线,火红的钢坯正穿过一座座轧机,伴随飞剪“咔嚓”的声响,一条条长长扁扁的弹簧扁钢产品正冲向冷床。
“以前可麻烦了,每个产品规格都要设置不同的飞剪倍尺长度,即使同样的规格,定尺变动了也要重新设置长度,不仅主操工的工作量大,而且现场实际剪切的倍尺长度精度较低,实际剪切支数比理论剪切支数多,会造成剪切浪费。现在鼠标一点就全搞定。”方大特钢轧钢厂主管工程师卢刚介绍道。
“以前飞剪只单独使用一台剪前热检作为飞剪启动信号,没有轧件实际速度检测功能,造成倍尺飞剪分段长度精度差,倍尺材之差超过了350mm,导致需多切头至少300mm。”轧钢厂主任工程师袁浪算了一笔账,以生产90×16mm规格的弹簧扁钢为例,影响成材率约0.18%。
飞剪是钢铁企业用来对金属坯料进行剪切加工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轧制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原来,方大特钢轧钢厂弹扁生产线的倍尺飞剪控制系统采用的是西门子原装飞剪软件,由供货方进行二次开发调试,投用至今已十多年。但由于供货方开发设计调试存在技术缺陷,飞剪控制性能无法完全满足生产需求,不能对轧件各段倍尺长度、修正长度进行分别设置,影响成材率。加之方大特钢弹簧扁钢新产品的不断研发,生产工艺条件发生变化,该系统已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在轧钢厂弹扁车间的难题清单上,倍尺飞剪系统的缺陷格外刺眼。
需求就是改进的靶向,党员攻关就应挺在最前!轧钢厂党委组织党员进行研讨,决定实施弹扁线倍尺飞剪系统控制软件程序技术攻关,凭借自己的能力,升级改造控制程序。
攻关组成立,清一色的党员,大家分工合作。原飞剪软件为西门子原装程序,没有源程序代码,只能重新设计程序。推导数学模型、设计程序、编写代码……一遍遍地演算、修正,抓住改轧、检修间隙争分夺秒地带钢调试……
“我们研发的新软件系统除保证飞剪基本的分段剪切和定位控制功能外,还增加剪切可变加速度、二次定位控制、控制字定时脉冲发送、倍尺实际长度测量和手动优化等功能,便于剪切长度的精确控制。”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看到项目一步步攻关成功,袁浪长舒一口气。
需求是“问题所在”,改进是“解决方案”,两者的对应关系越清晰,改进就越有效。经方大特钢审核,弹扁线倍尺飞剪系统控制软件程序技术攻关项目,在不改动进口设备主体硬件的情况下,自主编写控制软件,让设备操作更贴合生产实际,参数调节更灵活,剪切精度显著提升,产品成材率提高,月度创效达12万余元。“整个改造,我们只花了973.45元购买了一套热金属检测器,加上我们自己写的程序,就让老设备焕发新动能,这种成就感花钱买不来。”袁浪笑着说。
2025年七一前夕,辽宁方大集团、方大特钢分别表彰党内“两先两优”,方大特钢轧钢厂党委被评为辽宁方大集团先进基层党委、方大特钢先进党组织。
从轧机轰鸣的车间到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方大特钢的1191名在职党员就像1191个红色引擎,带动着全员创新的热潮。“小改小革看似微小,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这些基于生产实践的点滴改进,经过系统的优化与提炼,深入研究、技术总结和规范申报,不仅能将员工的创新智慧转化为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还能进一步激励全员创新热情,形成‘小创新催生大专利’的良性循环。”方大特钢技术中心综合管理室主任范众维认为。目前,方大特钢累计拥有国家专利281项,较2009年改制前增长140倍。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来不是冰冷的机器换人,而是有温度的党建引领,是无数党员带着群众一起闯、一起干出来的新天地。方大特钢表示,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以技术创新、设备改造、工艺升级推动企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