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米飒
2020年9月份,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近年来,ESG成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而言,开展ESG的动力是什么?它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5月12日,《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哲颖。
脱胎于企业社会责任
ESG概念何以快速发展?
“ESG投资理念实际上是脱胎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CSR)。但是,CSR没有得到很好推广,原因在于它单一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没有为企业提供动力。”在吴哲颖看来, ESG概念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受到关注并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两点变革。
吴哲颖介绍道,第一,ESG概念源自全球顶级投资者、投资机构的对企业非财务业绩的关切。2004年联合国在Who Cares Wins(WCW,“谁在乎谁获胜”)大会上,发布了对全球主要金融投资机构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得到23家金融机构的认可,而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集团也在其中。“这份报告实际上显示了投资者对于企业非财务业绩的关注,投资者确认,除了企业的财务业绩之外,他们对于其在社会、环境、公司治理方面的各项表现也非常关切,也就形成了ESG概念。”吴哲颖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与之前的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需要承担责任相比,ESG令企业意识到,投资人(至少一部分投资人)偏好那些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这就给了企业践行ESG的直接动力。”第二,ESG之前,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ESG使其维度化。“ESG提供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3个维度,给企业较为明确的方向,可操作性更强,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可比性,为整个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从笼统到具体,ESG报告起到了载体作用。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评估ESG行为的统一标准,但是有三大类ESG报告的编制原则:一是以GRI、SASB准则为代表的国际报告准则,二是国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的ESG信息披露要求报告体系,三是其他可以参考的报告体系,如明晟、富时罗素等。
至于为何没有统一的标准,吴哲颖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各行业情况不同,面对的环境、社会等挑战也不同,因此,ESG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信息披露标准。但是,从编制原则上能够看出一些趋势。比如GRI的专项议题是按照E、S、G进行议题分类设置,独特之处是企业“可选”相关议题,指导作用强。而SASB则是在传统行业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资源强度、可持续影响力和可持续创新潜力等规定了必须披露的信息。
“国际上,ESG正在慢慢形成气候,尤其是对上市公司,尽管目前没有国际标准,但应抓紧摸索并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ESG标准。”她进一步表示,从国家和行业角度看,ESG标准制定至关重要。
“标准将定义企业行为何为好、何为不好。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做,一旦等到国际标准确立,我们可能会很被动。”吴哲颖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比如在社会责任方面,国际ESG评估要素中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人权问题”和“社区关系”,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企业扶贫、乡村振兴等绩效占到很大比重,但这些绩效在国际ESG评估中未必会得到很高的关注。“所以,ESG标准一定要体现中国特色,国家、行业层面应该加紧布局。”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目前ESG披露已经呈现出强制性趋势。
据了解,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就要求上市企业对于环境关键指标做出“不遵守就解释”的半强制性披露。今年4月14日,港交所刊发咨询,就ESG框架下的气候信息披露征询市场意见,并指出,港交所计划在2024年开始实施新的气候信息披露框架,上市公司需要在ESG报告中采用新版框架进行披露。同时考虑到上市公司涉及的不同行业和ESG发展程度的差异,港交所为发行人设定了两年过渡期(2024年和2025年),上市公司最晚需要在2026年开始强制披露。“港交所强制披露后,报告的可比性更高,已上市企业和有上市准备的企业都应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吴哲颖说。
ESG不能抽象回“社会责任”
企业如何挖掘共享价值?
“对企业来说,开展ESG的目的是要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消费者、公众也是利益相关者,所以在做ESG时,一方面要在合规的同时不损害相关者利益、避免风险;另一方面则要为自己在社会价值领域创造机会,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谈到企业的ESG战略应如何做时,吴哲颖认为,“应该把ESG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起来去考虑,不能让ESG抽象化、变回原来的社会责任概念。”她进一步解释,企业始终存在于商业世界,必然要符合商业的行为逻辑。“赚钱、盈利是企业的职责所在,因此ESG不能脱离企业实际的存在背景,要回归商业本质。企业要做的是激发商业智慧,利用商业思维创新商业模式,挖掘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共享价值。”她表示。
如何挖掘共享价值?吴哲颖认为,从ESG的角度来看,共享价值的创造应来自企业对自身长期发展的追求。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思考。
一个角度是风险角度。即在ESG的视角下,企业会承担什么风险,重点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基本期待,违背了这些底线,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对于冶金企业来说,大众的基本期待可能是不要受到企业污染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先保证能够将自身生产所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
另一个角度是机会角度。也就是企业通过创造社会价值,为自己创造了商业机会。特定的企业战略不仅对社会有益,而且对企业自身也有好处,因此企业有充分的动机参与到这些事业中去。
吴哲颖表示,企业应该去挖掘ESG所带来的共享价值。她举例道,支付宝“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因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树,支付宝蚂蚁森林于2019年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与此同时,蚂蚁森林也为支付宝带来了忠诚的长期用户群体。
她表示,对冶金企业来说,识别风险相对容易,但识别机会有一定难度。“难度在于,很难用一个优秀的战略去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但可以更多考虑与自身商业逻辑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挖掘机会。”她强调。
比如“双碳”。她认为,国家“双碳”战略的提出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在国际贸易中,“碳”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ESG理应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现价值提升的重要工具。“ESG是从企业的层面使得国家的‘双碳’政策能够很好地落地,包括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推出了碳金融产品助力企业低碳发展。由其所带来的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也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钢企应该抓住机会,用好ESG实现转型发展、实现价值提升。”她表示。
尽管ESG对于企业而言是有价值的,但吴哲颖也提示,这并不代表ESG必然是“风口”所在。“长远来看, ESG本身会如何发展?是否在国际社会一直保持如今的热度?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大家对它的关注应该在其多维度、长期性的价值内涵。所以,企业开展ESG不应是一个‘跟风’行为,而应该去思考ESG对企业发展而言真正意味着什么,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从企业角度出发,我认为,关键是要通过ESG慢慢做出合乎自己长期主义的选择。”吴哲颖说。
《中国冶金报》(2023年06月15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