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玉辉 郭城
今年初以来,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特钢厂锚定根本目标,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铁腕抓质量、开门抓质量、协同抓质量、系统抓质量为主要措施,不断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塑造特钢产品品牌。
完善制度流程
为产品质量“把脉问诊”
山钢股份特钢厂按照质量一贯制原则,全面梳理质量管理制度,制订需求评审、产品设计、过程控制、质量改进等规章制度,全面规范质量管理业务流程。“自2024年以来,我们梳理出了车间级质量管理制度200余个,目前正组织各专业组人员对制度进行完善,同时已制订完成管理制度模板,统一按标准模板进行修订,确保文件运行有效性,夯实质量基础。”该厂一位生产技术室负责人说。此外,该厂还持续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梳理质量门关键参数,抓工序重点指标、界面管理、异常管控,持续关注对异常信息的识别、跟踪、管理,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该厂通过强化质量问题考核力度,如修订《质量三条禁令》《产品质量十六条红线》《特钢厂质量异议处理管理办法》及制订《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升对直接责任单位、直接责任人、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强化履职尽责意识;实施质量终身追责制,使每一道工序的每一名员工对自己生产的每一件产品终身负责;强化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管控力度,通过收窄钢水元素成分控制范围,进一步加严管理性能指标,用标准的提升促进产品实物质量的提升。
“质量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品牌和脸面,还是生命线和饭碗……”在质量研讨会上,该厂转炉车间负责人分享了对“质量”二字的见解。该厂强化质量文化宣传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在全厂范围内开展质量工作大讨论、质量一贯制、质量意识相关培训,掀起全员“头脑风暴”。该厂通过开展质量宣誓,传播了质量文化、唱响了质量“强音”,在全厂范围内持续营造质量工作良好氛围,将“以质为命”的理念植根于每名职工心中。
开展技术攻关
为产品质量“强筋壮骨”
为最大限度解决客户“痛点”,攻克产品提质技术难题,该厂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了6个不同项目的工艺技术攻关小组,围绕稳定炼钢、连铸、轧钢生产过程稳定性,减少过程波动,专啃“硬骨头”。这些小组按照转炉是基础、连铸是中心、轧钢是集成的总体思路,在炼钢、连铸、轧钢、探伤、热处理工序全面开展攻关活动。
该厂强化铸坯均质化控制,梳理各环节温度控制影响因素,倒逼软吹、RH(真空循环脱气炉)、精炼、转炉等工序温度的精细操作,稳定温度流,在稳定质量的基础上减小过程温降,目前中间包过热度窄幅控制合格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确保了每炉组织达到一致性。同时,针对欧标合金结构高强度结构钢S355NL(Q355NE)钙铝酸盐夹杂物探伤不合的问题,该厂持续开展出钢预脱氧、钙处理工艺系统研究等攻关,在保证钢水可浇性的前提下降低钙线使用量,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钢水纯净度。
“我们重点强化对低磷低硫钢工艺研究工作,通过实施稳定生产和过程控制实际分析,以及留渣操作、终点控制和源头控制铁水硫含量,精炼强化脱氧等措施,使生产的20CrMoVTiBNb低硫钢成品硫含量全部达标,并且实现低磷、低硫、低硅钢种品种的稳定生产。”该厂生产技术室工作人员李浩秋说。
夯实设备管理
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3月4日,在该厂大棒车间,该车间主任马丙涛正与技术人员研讨控温退火缓冷坑的效率提升问题。马丙涛说:“自加热炉控温退火缓冷坑投入使用以来,退火效率提高了、交货周期缩短了,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
该厂将电磁感应加热中间包技术应用在连铸车间拉钢平台上。“此项技术能够有效补偿连铸过程中的中间包钢水温降,并使其温度分布均匀,同时有效提高中间包内钢水清洁度,减少非金属夹杂物,改进铸坯凝固组织,进一步提高连铸坯质量。”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特等奖负责人、山钢股份特钢厂拉钢班长石荣民说。
该厂持续深化“五位一体”协同机制,落实“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建立400余项关键设备功能精度管控清单,确保设备的先进性和长周期高效运行。其中,对电炉系统钢包下水口和大包长水口结构及尺寸进行优化改进,防止浇注过程中水口粘冷钢和负压吸气,提高了密封效果,降低了钢中气体含量;针对轧钢车间存在的辊道磨损造成的钢材划伤和辊槽老化影响钢材表面质量问题,及时维修更换损坏轧辊和老化轧槽,防止重复出现钢材划伤等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特钢厂将持续秉承‘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认真’的工作方法,以质量体系建设为框架、以标准化操作为抓手、以经营体运营和质量一贯制管理为平台,从产品特性、产线特性、工艺保障、装备保障等多方面,解决制约特钢产品发展的质量瓶颈问题,实现产品质量从内部管控水平到外部市场竞争力的全面稳步提升。”该特钢厂一位负责人表示。
《中国冶金报》(2025年03月19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