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辽宁方大集团吹响了高端人才的集结号,面向全球发布招聘公告,计划连续三年累计招聘6000名硕士博士,聚焦信息工程、科技研发、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为企业注入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其中,方大集团旗下的钢铁板块,计划今年引进500名博士、硕士,并在未来三年累计吸纳1500名高层次人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才战略布局中,方大萍安钢铁这家扎根江西的钢铁企业,坚持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职业发展、创新赋能等方面深耕细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作为江西省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首批项目试点单位,近年来,方大萍安钢铁的技术工人占比稳步提升,一批批产业工人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获得诸多荣誉与认可,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近几年,萍安钢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熟练工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连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都入职企业。眼下,企业2025年春季招聘正如火如荼进行,380多个岗位虚位以待,吸引了众多求职者前来应聘。
政策引领 产改向“实”发力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方大萍安钢铁闻令而动,将产改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全国劳动模范、方大萍安钢铁员工温菲表示:“《意见》为产业工人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当好‘螺丝钉’,更要争当创新先锋。”温菲等劳模发挥“代言人”作用,引导青年员工积极投身企业技术创新。
2024年,方大萍安钢铁3名员工入选江西省职工创新专家库,1名员工入选“赣鄱俊才支持计划”。政策的“东风”不仅带来了人才荣誉,更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根据萍乡经开区奖励政策,近年来,方大萍安钢铁累计获得省级人才工程配套奖励70万元。这些资金被专项用于人才培养和创新项目,形成了“政府激励、企业发力、人才受益”的良性循环。
激励成长 搭建多元发展舞台
在方大萍安钢铁,员工可以通过技能等级晋升、职称评定等路径实现职业发展。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邓文俊介绍:“我们建立了‘培训—竞赛—晋升’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让技术工人有明确的成长坐标。”
2024年8月,方大萍安钢铁获得萍乡市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自主评审权,成为当地首家获此资质的企业,同时拥有11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这意味着在企业内部即可完成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全国通用。目前,具有职业技能等级的技能人才占企业在岗员工比例约32%,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成长。
“技术运动会是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提升技能的课堂!”在方大萍安钢铁员工技术运动会上,参赛选手们摩拳擦掌。这项赛事已成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竞赛设置高炉炼铁工、轧钢工等工种,对在竞赛中获得各工种前六名的选手,可获得20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并将其纳入“员工八项创收渠道”。2024年方大萍安钢铁累计发放各类技能津贴和专业津贴达900多万元,投入竞赛奖励资金约35万元。2024年,员工彭科在江西省“振兴杯”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高炉炼铁工”第一名,展现了企业技能人才的硬实力。
创新工作室 点燃人才“星火”
走进“卢彧轧钢工工作室”,里面摆放着很多专利证书和荣誉奖牌。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卢彧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生产难题,其本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坦言:“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平台,更是人才‘孵化器’。”目前,方大萍安钢铁已建成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2个为国家级。这些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1+N”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2024年,企业各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术培训上百场,参与员工达3000余人次。
目前,方大萍安钢铁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3人,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人、赣鄱工匠2人、江西省能工巧匠3人、江西省技术能手9人、江西省“首席技师”2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4人,萍乡市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昭萍工匠、能工巧匠、萍乡市技术能手等市级技能人才109人。
此外,方大萍安钢铁注重实现产业工人物质、精神双幸福,每年用于发放各项方大企业特色福利的费用近亿元,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员工。企业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了“争当技术达人,争做技能工匠”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拼搏奋进,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大萍安钢铁的实践证明,产改的核心在于“人”——既要引进“高精尖”,也要培育“土专家”;既要搭建“大平台”,更要筑牢“小根基”。从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培养到从集团层面引进高端人才,方大集团正以人才战略激活新质生产力,让产业工人不仅成为“香饽饽”,更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为中国制造等领域贡献更多“方大力量”。(李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