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樊三彩)11月6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10月份,已经公示自愿减排项目44个,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余吨。
夏应显介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自今年1月份启动以来,主要取得了3个方面的进展成效:
一是构建基础制度框架。生态环境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制订并发布相关配套制度文件。
二是明确市场优先支持领域。首批发布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之后组织编制煤矿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节能方法学,来支持甲烷利用、交通节能等领域发展。
三是完成基础设施和机构建设。组织建设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并已经上线运行,2024年1月份CCER市场启动。6月份,国家认监委批准一批审定核查机构。
“我们将从3个方面完善自愿碳市场建设。”夏应显表示。一是强化制度设计,指导注册登记机构与交易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加强机构内部管理。针对项目业主、审定核查机构等不同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二是扩大市场支持领域,常态化地开展方法学公开征集和遴选评估。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进程和有关行业的发展进步,适时更新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减排量核算方法和额外性论证方式,动态管理整个进程,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监管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常态化监督帮扶和执法检查工作机制,提升数据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严管、严查、严惩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弄虚作假行为。
此外,夏应显还介绍了强制碳市场取得的成效,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修订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积极推动将钢铁、水泥、铝冶炼3个行业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