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杨
近日,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研发生产的400毫米~500毫米厚度尺寸大型绿色模具材料成功交付、出口欧洲,解决了热锻、压铸制造领域一次生产成型较大尺寸零部件的难题,助力用户提高材料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中,镶嵌着用该公司生产的“绿钢”(由“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流程生产)制作的校徽,让科技特色与文化底蕴交融……近年来,张宣科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勇闯“无人区”,推动低碳技术革新,“氢冶金”链接“绿钢”产业链持续迈出引领性、示范性步伐。
选准新赛道:
生产近零碳排放成为现实
从“碳冶金”到“氢冶金”,再到建成国内首条“氢基竖炉+高效电炉”近零碳排放产线,打造世界领先的“氢冶金—近零碳排放电弧炉”新型短流程绿色高端材料示范工厂,张宣科技锚定这个目标,一路突破,领航发展。
当关键性技术发生质变,生产力其他核心因素必然变革,“氢”技术焕新强劲动能。
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项目稳定顺行,与同等生产规模的‘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相比,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0万吨;创新应用CCUS(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生产每吨直接还原铁(DRI)可捕集二氧化碳约125千克。专程回访的氢冶金技术合作方意大利特诺恩公司有关人士由衷称赞:“这里是迄今见到运行最好的氢冶金工厂。”
在氢冶金工厂,氢基竖炉巍峨高耸,氢燃烧的火焰浅浅跳动,“刷刷”的声音在耳边缠绕,DRI产品平铺在输送带上……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每吨DRI的成本较投产初期降低30%以上,产品金属化率稳定在94%以上,工艺气单耗较设计值降低30%以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同口径下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贺信中称赞:“这是氢冶金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国钢铁史乃至世界钢铁史上由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为钢铁行业转变能源结构、实现工艺革命提供了全新路径、创造了全新场景。”
走过减碳的“痛”,迎来产业新动能,张宣科技在追“新”逐“质”的路上,高歌猛进。
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的全球首例“氢基竖炉—近零碳排放电弧炉”新型短流程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快速启动实施,填补了我国钢铁工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工艺路径空白。张宣科技以“能量来源碳近零、原料生产碳近零、冶炼过程碳近零”为指导,建设首条“氢基竖炉+电炉”近零碳产线,彻底打通了绿色汽车板材料的低碳技术路线。
“迄今已研发形成了双相钢材料、低合金等六大系列汽车板材料,并携手国际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等一批高端客户共铸绿色低碳产业链,持续释放氢冶金的更大价值。”据该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这是张宣科技以推动材料应用为切入点,不断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的缩影。
扩围新场景:
氢冶金引领产业焕“新”提“质”
天蓝、水绿、候鸟飞翔……“我们要把这美好的景象定格下来。”张宣科技近零碳中试基地周边的美景被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生动诠释着生态之美。
为实现生态“增绿”与产业生“金”“牵手”协同,张宣科技按照国家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部署,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绿色样板、创新标杆、高质量发展典范。
变光为电、化电为氢,打造全球领先的绿氢绿能耦合冶金示范。2024年9月,张宣科技首次实现“绿氢”冶金工业化生产,成功验证了“绿电—绿氢—绿钢”生产的技术可行性,迈出探索全绿氢近零碳冶金技术的重要一步。
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满是产业绿。如何让传统产业与新能源破圈融合?张宣科技给出了答案。
“升帐点帅”,以项目之“进”释放能源产业之“势”。作为京冀国资委企业合作示范项目,龙烟新能源生态园绿色能源直供到厂,年消纳绿电将达到1亿千瓦时以上,打造“绿电直供”示范,为张宣科技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增添了一抹亮色。
以氢冶金为引领,张宣科技优化整合、布局绿色新技术和新要素,构建研发、推广、应用于一体的高层次、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工业场景。截至目前,张宣科技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省部级科创平台优势,研究和推广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等方面技术;赵忠贤、毛新平、干勇等多名两院院士及近百名专家学者先后来到这里调研交流;来自宝马、奔驰、沃尔沃等汽车用户以及世贸组织的国内外行业人士到厂对接交流……
包含承担氢冶金领域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专项,张宣科技已启动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申报氢冶金相关专利近百项,研发并形成了国内首套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HyMEX®新型氢冶金—电炉短流程技术体系,具备了技术产业化输出能力。
当氢冶金的炉火划破老工业基地的长夜,“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工艺架起了近零碳桥梁,树立起中国钢铁工业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里程碑。源于钢铁、超越钢铁,张宣科技用实践向世界印证:用氢撑起了时代的脊梁。
《中国冶金报》(2025年08月0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