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22日,南钢集团召开2025年创新大会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战略研讨会,颁发2024年度创新成果特等奖,特别奖,技术合伙项目年度兑现奖,优秀联合科研平台奖,七大序列创新成果奖,专利先进个人奖,优秀专利及优秀专有技术奖一等奖,南钢职工十大先进操作法,基层微创新成果金奖等一系列奖项,并签订2025年重大数智化、重大创新、“2512计划”、技术合伙等项目协议。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徐金梧,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刘日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董洪标等院士、专家应邀现场指导,共谋行业创新发展大计。

南钢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之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向到位”的创新体系,持续打好创新主动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造新质生产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打造高韧性企业。2024年,南钢新增“产业生态创新”的考评,将创新维度由经营管理、工艺研究、产品开发、绿色低碳、装备技术、智能制造等6大序列升级为7大序列,持续在高度上突破、深度上颠覆、宽度上融合推动创新发展。2024年,南钢集团聚焦“精”与“特”,发展双主业,全年实现营收1808亿元,利润总额25.16亿元,连续8年获评A+(极强)钢企。
科创驱动,构建高韧性企业
2024年,南钢围绕发展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高瞻科创动向,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瞄准“领跑”,下好创新先手棋,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质效赋能高质量发展、高韧性增长。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极低温清洁能源储罐用特种合金开发与示范应用”、江苏省“双碳”科技创新专项“高比例块矿节能降碳冶炼关键技术”、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氢能输储用钢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均获得立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24项新产品,新技术鉴定和科技成果评价,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上。南钢超低温LNG等储运容器用9%Ni钢板、超高强耐磨钢板荣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重点产品通过沙特阿美认证、越南船级社认证。
这一年,南钢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16项,其中主持修订2项国际标准;全年完成专利申请、专有技术认定1106件;PCT专利累计申请190件,51件获韩国、德国等11个国家及地区授权。据南钢股份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 2024年,占钢材产品总销量28.03%的先进钢铁材料,创造了46.56%的钢材产品毛利总额,且占比保持增加态势;专用板材持续打造优势产品,高端产品独占鳌头,实现超大型豪华邮轮钢市场占有率100%;特钢长材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整体提高,传动轴钢、特种带钢、高端帘线钢增幅突出,其中传动轴钢市场份额跃升至40%,市场占有率第一。
绿色低碳,践行可持续发展
南钢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完成“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物流”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全工序、全流程超低排放;成为江苏省第一家上榜环保绩效A级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并连续两年获评。作为省、市政府推荐给生态环境部的正面典型,以“零投诉”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年环保“零处罚”。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公司制定“一园三区九核N点”工业旅游规划,建设零碳标准的文体公园,入选全国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
在低碳转型方面,完成公司碳管理体系建设,获得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建成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平台及CBAM数字化填报系统;完成厚钢板、盘条的环境产品声明(EPD)制定并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EPD平台正式发布;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等低碳标准7项,并持续研发推广低碳用钢。南钢荣获2024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和入选江苏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企业”,获评钢协“2024年度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先进单位”。
实数融合,“智改数转网联”
南钢持续推进“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探索新技术导入、新场景拓展和新模式应用,通过构建“组织、制度、平台”三位一体的数据治理运营体系,创立数字化人才序列,启动“人工智能百景千模”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完成一站式人工智能研发训练平台部署,加快推进南钢数字化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变。金相智能检测项目成果初显,荣获“国际领先水平”认定。推进数据要素与数据资产化可持续运营,成为全国首批24家数据资产入表上市公司之一。南钢智慧运营中心、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中心、能源管控一体化中心等重点项目,2000+场景找数用数平均周期从2-3周缩短至3天以内;采购业务协同效率提升20%。2025年2月,南钢迅速行动,成功完成了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工作,着力开展大模型在钢铁产业的应用研究;3月12日,南钢携手华为开启“钢铁大模型百日会战”行动,力求实现12类场景的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
在装备技术创新领域,南钢推行“管供养修一体化”运维新模式,从备件供应、在线运维、离线修理,实行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实现红外检测线核心装备与系统国产化替代;创立在线自动清理氧枪结瘤破渣器,自主构建设备智慧运维平台。
产业创新,抵御行业周期
南钢围绕产业生态创新,通过培优强链、精益管理、科创体系建设等系列措施,聚链成势、产融共赢,成为南钢双主业发展和抵御行业周期的重要支撑。金安矿业深度推进“资源+新材料”发展战略,多项指标连破纪录,超额完成效益指标,建成投产5万吨超纯铁精粉生产线。金恒科技外部市场拓展取得新突破,中标多个千万级项目。鑫智链聚焦“可信数智化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成功拓展30余家客户,筑起智慧服务“生态岛”。南钢蔚蓝高科集团实现了年度投产焦炉数量最多的新纪录,构建全球营销网络,焦炭直销比例达60%。
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主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破解“从有到用”的难题,只有实现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南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成效显著,重点体现在先进材料、降本增效、数智转型、绿色代碳、高端出口、多元布局等6个方面。面向未来,南钢要坚持发展绿色制造、智慧制造,继续加大在先进钢铁材料制造方面的投入和研发力度,依托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基础,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扩大高端产品出口参与两个市场建设。
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表示,未来,南钢的创新要实现五个突破。一要实现创新战略的突破。在数字化浪潮下,南钢要精准把握数字化发展方向,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引领企业持续发展。二要实现创新体系的突破。南钢已构建包含组织架构、平台、生态伙伴、人才和绩效等多方面的创新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三要实现创新理论的突破。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创新理论、方法、工具,转变传统研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推动研发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四要实现创新资源的突破。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研发资金支持等,为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创造条件。五要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要强化研发投入与团队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跨界融合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