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何爱喜 张波
“通过经营指标梳理对比,我厂焦炭质量好于此次对标单位,但动力能耗和配合煤成本略高于对标单位,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11月13日,在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对标考察汇报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关键指标展开热烈交流研讨,深入分析自身短板,深挖产生差距的原因,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该厂紧扣“焦炭增效、化产增利”中心任务,瞄准行业指标先进单位,深入对标找差距,极致挖潜求突破,打造比较优势,不断提升精益运营水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 得实效创成果
“今年初以来,7号焦炉炉组烟气净化后的多项指标均稳定达到焦炉尾气超低排放标准,脱硫脱硝系统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日前,在莱芜分公司焦化厂7号焦炉脱硫脱硝主控室,岗位人员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这套系统的运行情况。
针对影响设备高质量运行、制约生产绩效和环保水平提升的瓶颈,莱芜分公司焦化厂鼓励“走出去、引进来”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立高水平的对标指标体系。近年来,围绕焦炭增产、化产增利、环保项目治理、创A工作、脱硫脱硝运行绩效、干熄焦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等内容,该厂先后派出60余人次前往日照焦化、渤海焦化、邯郸钢铁、金能焦化厂等行业指标先进企业进行对标考察;及时开展对标反思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挖掘隐藏在指标背后的实质差距和根本原因,落实改善措施,按照对标方向和推进方案稳步改进。该厂还将对标考察与创A工作紧密结合,借鉴河北迁安环保绩效A类企业达标验收经验,参照A类企业验收标准,充分发挥各部门协同作战作用,争创环保绩效A类企业。
在该厂配煤生产现场,一台类似“筛子”的特殊设备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据岗位职工介绍,这台设备名叫“交叉筛”,是该厂落实对标改善措施、提升生产指标的又一成果。据了解,该厂炼焦用煤需要粉碎后输送到焦炉中使用,因受各单种煤硬度和粒度的影响,粉碎机在粉碎过程中无法对配合煤的粒度分布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已达到粒度要求的炼焦煤也会进入粉碎机进行粉碎,从而出现配合煤粒度过细、黏结性降低、堆密度低等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该厂通过与先进企业对标,制订改善措施,实施粉碎机自滚轴交叉筛升级改造。改造后,达到细度要求的煤粒筛选到下层皮带上,直接运送到煤塔,余下的不符合细度要求的较大颗粒则进入粉碎机进行粉碎,提质、增效、降耗效果明显。今年初以来,7号、8号焦炉每炉单产量较去年同期平均提高0.5吨左右,每月可节约电费6000余元。
与职工做“买卖” 盘活内部市场
“这个月我‘卖’各种积分赚了300多元,光是技术比武的积分就值100多元,考试考得好、干活干得多、隐患找得多都能兑换成绩效,大家工作、学习劲头可足了。”8月31日,该厂动力车间职工亓振英对笔者说。
每到月底,各班组的宣传栏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为充分发挥薪酬“杠杆”作用,车间改变原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分配模式,引入“积分制”,对职工各项工作进行赋分,并与职工做“买卖”。职工做“卖”家,将获得的培训积分、查找的隐患、工作量积分作为“商品”出售;车间做“买”家,对职工提供的“商品”进行审核和收购,月底奖金兑现,一买一卖“盘活”内部市场,体现劳动价值,实现“多劳多得”。
这是该厂深入推进内部对标提升,实施内部市场化考核机制的一个缩影。该厂将“内部市场化”作为内部对标提升的重要抓手,围绕焦炭完成成本、吨焦煤耗、产线负荷率等关键指标,建立以指标提升为目标的市场化考评体系,并制订产线对标实施方案,明确了成本挖潜、利润创效、原料煤资源开发利用3个对标方向,严格过程督导和落实,强化结果考评和兑现;不断完善和细化各生产岗位的内部市场化考核指标,将责任明确到岗、到人,重点突出关键岗位、关键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方案研讨、月度推进、分档考评、奖励兑现等措施,加强相同、相近岗位职工间的横向比较,用数据、指标评定绩效,用差距、排名激发活力,培养树立“指标决定收入”的绩效观,不断增强各级人员“比学赶超”的意识,打造比较优势,持续提高竞争能力。
该厂全面推进产线对标工作,坚持“提炼亮点”与“问题导向”并举,共征集生产、经营、管理等对标课题30余项。瞄准绩效这一关键点,该厂以2019年各项指标完成水平为基础,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标准成本管控体系,累积发现45项改善点,目前均指定责任单位,明确目标和任务,全员全力推进;坚定市场化考评,以绩效提升说话,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确保按时完成目标。
通过对标提升,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前提下,该厂采取降低配合煤挥发分、投运交叉筛降低配合煤细度、使用新型炉门砖等措施,焦炉单产攻关取得突破:1月~10月份,累计单炉产量较去年同期水平超出0.33吨/炉,挖潜成本额达6512万元;各炉组灰分、硫分等焦炭质量关键指标合格率超过99.5%,较去年同期提升3%,达到达3年来的最好水平,为铁前系统降成本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冶金报》(2020年12月03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