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核对入库的钢
本报通讯员 董洁
在河钢舞钢,最热的词是什么?“齿条钢”。
河钢舞钢的“头号合同”是什么?“齿条钢合同”。
“我们研发的‘单打冠军’大厚度齿条钢将用于25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部位——升降平台的桩腿制造,实现替代进口。这是国内首次实现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批量供应,也是我们贯彻公司提出的‘研发一代、推广一代、储备一代’新产品开发战略的具体体现。”3月2日,河钢舞钢科技部部长庞辉勇对笔者说。
脚步跟着客户走
追随服务客户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的出台,国内海上风电场发展迅猛,逐步由浅海走向深海、远海。紧跟客户需求升级的步伐,河钢舞钢主动调整策略,在研发大厚度海工钢技术的同时,组建了由该公司领导带队、以科技部领导和相关研发销售人员为骨干的高端海工钢开发团队,广泛走访、深入对接国内知名风电安装平台制造厂家,了解其在高端大厚度海工钢板使用方面的需求。
“我们的高端海工钢开发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又相互支持,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深入持续开展技术对接。”该公司科技部党总支书记韦明说。
在广泛走访客户之余,该公司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强“点对点,人对人”技术服务跟踪。针对某高端客户致力于研发国内高端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的急切需求,河钢舞钢与之先后进行了数次技术交流,并联合成立研发团队,开展多轮次的技术交流,制订了高端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国产化批量研发供应方案。
2021年12月底,在历经多次技术交底和技术评审论证后,该客户对河钢舞钢的技术和服务都很满意,决定将6515吨风电安装平台用大厚度高端齿条用钢合同交给河钢舞钢。
“河钢舞钢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应用业绩的厂家,产品认证厚度达到210毫米。”该公司高端海工钢开发团队成员、客户营销服务经理高大伟表示。
技术升级破难关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们这次能够在国内首次实现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批量供应,靠的是一路技术升级,完全是攻克难关打下来的。”该公司科技部高强钢研究所负责人吕建会表示。
“头号合同”,在该公司生产技术设备一线,它是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合同的代称。“我们这么叫,既是因为它的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前所未有,又因为它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公司大会小会都强调这个合同的重要性,要求必须确保研发取得成功。”该公司产线上的干部职工们纷纷表示。
“在生产工艺路线的安排上,要提前考虑工艺路线怎么最优、选哪个设备最合适。对各环节的整体把控和协调到位,是保障这次研发的基础。”说起“头号合同”如何安排生产,该公司产线干部职工感慨地说。
技术升级显威力。由于该钢用于25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升降平台的桩腿制造,其在深海作业时主要靠桩腿站立在海床上并频繁地移动、升降,必会经受海啸、大浪及超低温等恶劣作业条件的考验。与传统的钻井平台相比,该类平台在设计上对桩腿的承重能力及稳定性要求更高,对所需材料的强度、硬度、冲击韧性、耐腐蚀、力学性能甚至是材料表面质量及平直度等指标的要求也异常苛刻。面对这一系列异乎寻常的技术要求,该公司大胆进行技术升级、创新,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生产该钢最大的技术难点之一是确保平直度。10毫米/米是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钢板的不平度合格线,而这次不平度的要求是降到2毫米/米以内,整张板不平度不得大于5毫米/米。面对这个世界级技术难度要求,该公司在对设备精度进行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创新工艺,确保了钢板的平直度满足技术要求。
生产的另一个技术难点是确保冲击韧性。与以前的齿条钢板相比,该钢板厚二分之一处低温冲击韧性所要求的温度降低了10摄氏度。“别看温度只低了一点,但生产难度成倍增加。”该公司攻关技术人员表示,“我们先后进行了几十次试验和论证,对冶炼和轧制、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创新,最终攻克了钢板在超低温条件下冲击韧性波动难题,保证了钢板力学性能。”
在该钢几十道工艺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点随处可见。正是技术创新,让该公司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一路向前。
自我较量保质量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最先研发且成功大批量供货,谁就抢占了国内新一代海洋工程用钢研发领域的高地。在这一点上,我们万众一心,与时间赛跑,与自我较量。”韦明说。
“在该钢待温压平时,为了保证钢板质量,操作人员忍受着数百摄氏度的高温,近距离观察钢板压平效果,在大冬天里一个个汗如雨下。在测平时,为了精确掌握钢板平直度,一张钢板要做3次到4次测平,每次测40个点。一张钢板测完,检验人员要来回弯着腰移动仪器100多次……”谈及齿条钢的生产,该公司质量管理部钢板检查作业区作业长刘立县满是感动,“这是对技术实力和意志力的考验,抢占高地,没有超常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为抢占高地,生产前多单位、多部门技术交底,对所有技术生产难点一一提出并讨论制订解决方案;为抢占高地,在开发冶炼该种钢时,该公司科技部和炼钢职工废寝忘食、日夜跟踪在生产技术一线,往往是在连续跟踪一夜之后,顾不上休息,还要写分析报告,确定下一步的优化方案;为抢占高地,在71人的“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微信群中只要提出问题,马上有人落实解决;为抢占高地,每一名参与者都全身心投入,虽然疲惫,但内心充盈,斗志满满。
士气如虹,锐不可当。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交出2013吨177.8毫米大厚度齿条钢,钢板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国内首家具备该钢种批量供货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的钢企。
抢占高地,赢得订单不断。正是基于突出的供货能力和优良的实物质量,多家客户抛来“绣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赢得1万多吨大厚度高端齿条钢订单。“攻山头易,守山头难。我们将继续推动技术升级,深耕大厚度海工用钢市场,为推动大厚度特殊用海工钢国产化,为我国海上风电建设再添利器贡献力量。”该公司高端海工钢开发团队成员桑德广信心满满。
《中国冶金报》(2022年3月24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