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冯松 王奎 记者 孟祥林
6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新一批“科改企业”名单,鞍钢集团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材料院)榜上有名。此次是成都材料院继2020年入选首批“科改企业”,2022年获得“标杆”评级之后,再获这一殊荣。作为新兴科技型企业,成都材料院围绕治理体制机制、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动能、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5个方面开展专项改革工作,成果喜人。2023年,该院营业收入跃上2亿元台阶,同比增长13%。
加强治理主体建设
助力企业发展
成都材料院持续加强“三会一层”治理主体建设,特别是将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科技创新创业各环节。该院两级党组织把方向、保落实,靠前破解改革难题、靠前攻关关键技术、靠前开拓成果转化、靠前落实服务保障、靠前推进协同创新。同时,该院还着力提升董事会治理效能,在2023年将董事会席位由7个优化调整为9个,从社会引进1名科技领军人才进入董事会,这些举措使得该院的董事知识结构更加全面,覆盖企业管理、风险管控、财务管理、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充分发挥了功能作用。
此外,成都材料院严格落实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一人一岗一指标”的差异化考评机制,设置双“70”(该院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考核指标,一是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不低于70分;二是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任一主要指标完成率不低于70%)强制退出底线,增强了科研经营责任感和紧迫感;公开选拔经营层高管,研发机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深入实施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择优选拔项目团队经理,综合采用师带徒、项目担当、岗位历练、挂职锻炼等方式精细育才科学用才,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占比达70%,充分激发和调动了科研人员积极性。
实施“伯乐工程”
做大人才总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成都材料院实施“伯乐工程”,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做大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
作为鞍钢集团人才飞地,成都材料院融汇了更加前沿和丰富的引才育才方式。该院发挥地处四川成都的区位优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为科技创新注入“一流智慧”的同时,也为科技人才创造了提升通道和施展才能的舞台;服务集团公司攀枝花、江油等产业基地,享受成都的社保医疗、人才政策,实施灵活异地办公方式。2023年以来,成都材料院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应届硕博士毕业生和成熟人才24名。近3年来,该院以顾问指导、借智借力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级顶尖人才3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在科研项目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材料院完善工资总额与创新价值强挂钩机制;设立青年人才奖励基金,探索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加大科研项目创效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多位青年科技骨干年收入突破百万元。2023年,该院18个项目获基础前沿奖、4个项目获得科研突破奖,共奖励69万元;被纳入中长期激励人数达到在岗职工总人数的41%,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协同创新,为钒钛、特钢新材料研发攻关增添了强劲动力。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质效显著提升
科改的目的是培育科技尖兵,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双轮驱动”,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实力。成都材料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钒钛、特钢等新材料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2023年,成都材料院支撑攀钢集团公司成功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建立国家项目24小时专项保障机制;制订年度“专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切实推动项目实施。2023年,该院的航空航天领域用钛合金管材研制、航空起落架超高强钢开发等科研项目取得突破,试制的某专用钛合金无缝管样管性能满足重要客户需求,开发出第三代新型高温轴齿钢材料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彰显科技创新之伟力。
成都材料院探索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流程变革,遴选钛合金丝材、颜料粉体制备等多个项目,综合考虑应用场景、市场需求、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商业化价值前置评估,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该院的专项钛合金丝材从研制到批量交付客户周期缩短至3个月,实现技术和订单“同频突破”;钒酸铋试制样品研发周期缩短40%,颜色性能、遮盖力等关键指标优于对标企业,科技创新质效显著提升。
聚焦“专精特新”
链式孵化科技成果
成都材料院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聚焦“专精特新”产业产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善成果转化孵化激励机制,加速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该院的钛合金粉材、丝材、管材及零部件制备转化孵化示范平台,成为成都首批中试产业基地。
依托其科研装备、技术、人才实力,成都材料院创新性地研发出适用于增材制造的钛及钛合金球形粉末。该产品具有氧含量低、粒径分布均匀、流动性好等特点,技术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满足了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领域对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的需求,推动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该院还针对钛合金焊接行业的痛点,开发出焊接用免清洗钛合金丝材,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已成功应用于某重大工程及3C电子产品等新兴领域,为增材制造、焊接领域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企业和客户的双赢,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凸显。
2023年,成都材料院自主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同比增长145%。今年初以来,该院的合同订单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科技成果链式转化成形起势,以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推动钒钛特钢新材料造福社会。
成都材料院着力打造四川省钒钛特钢先进材料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强化标准布局,蓄力平台建设,以全球视野关注高价值专利的产出和运营。2023年,该院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近200项,抢占了行业主动权和话语权,成功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科创中国”新锐企业榜,为打造钒钛特钢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中国冶金报》(2024年08月21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