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铁制造管理部认真落实“四化”“四有”要求,以算账经营为抓手、以差异化竞争为重点积极推动制造端提质增效,通过贴近生产端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市场端持续拓展延伸,从新产品接单效益评估、产品成分设计优化,成品余材转用充当期货等方面多措并举取得实际成效。10月,实现创效108万元。
精打细算,实现新品创效
“L245M标准成本及与同厚度、宽度规格Q235B的差异?L245M接单后能否为该公司创造价值?”在产销研例会上,营销中心反馈了管线钢L245M询单疑惑。
制造管理部通过推进精益管理,让算账经营落实到每个品种的要求,通过CEplus系统,设计L245M成分方案,计算合金定额,参照同强度级别品规指标,优化设定成材率、小时产量、机时系数等技术经济指标,测算出L245M制造成本,预测边际贡献值。在合同实际完成后,单合同产品创效8.3万元。
优化工艺设计,推进极致降本
坚持探索性价比更高的成分设计方案。成分设计决定消耗和质量,而消耗又与成本密切相关,在确保产品实物质量稳定前提下,通过对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及过程参数等关键数据分析,建立力学性能模型,优化Q235、Q355系列钢种铝、锰目标值,实现极致消耗和高效生产。10月,创效80万元。
高度协同,减少现货损失
热轧产线技改完成后,“爬坡期”试制产品由于在尺寸、表面及外形质量等方面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一旦进入现货拍卖价格与期货存在价差。制造管理部多次组织余材转用期货讨论会,营销中心负责梳理客户具体需求,生产单位负责核实产品实物质量,按卷描述尺寸、表面及外形质量,结合市场端和生产端的实际信息,制造管理部负责产品综合判定及可对接的期货合同。通过协同配合,提高余材转用充当期货量,降低现货损失,10月,创效20万元。(赵启帆 叶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