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炼钢生产的“血液命脉”,供水水温的稳定性直接关乎铸机运行效率、铸坯质量优劣及生产成本高低。尤其在连铸环节,水温每波动1℃,都可能影响结晶器冷却均匀性,进而威胁铸坯表面质量与生产节奏。当前,随着高温持续叠加水处理设备效能瓶颈,中南股份炼钢厂供水水温长期高位运行,同时补水多引发系统失衡等环保压力与日俱增。这一问题被炼钢厂明确列为“卡脖子”瓶颈:“水温不降,高效炼钢无从谈起!”炼钢厂公辅车间以“三个一”管理文化为根,以“党建+生产”融合为翼,迅速吹响水温攻坚“冲锋号”。
党建领航聚合力,立下攻坚“军令状”
公辅车间党支部第一时间将“降低系统供水温度”纳入“党建+生产”重点项目,通过专题党课、形势宣讲会统一全员思想,吹响“降水温、保生产、控成本”攻坚口号。由党支部书记挂帅,组建“党员先锋攻坚队”,构建“厂领导统筹-支部施策-党员执行”三级责任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破题动能。
为精准定位症结,党员技术骨干组建“水温诊断小组”,携带红外测温仪、数据采集系统等工具,对冷却塔、循环管路、补水调节阀等20余处关键节点开展全流程“把脉问诊”,最终锁定三大主因。全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签订“水温攻坚军令状”,明确“35℃以下”硬指标,细化“厂领导督战、骨干主攻、党员包片”责任清单,形成“人人扛指标、层层抓落实”的攻坚态势。
先锋攻坚破难题,技术创新提质效
“问题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面对7/8号机浊环冷却塔因4片短叶片导致散热不足的顽疾,党员技术攻关组连续72小时蹲守现场,逐项监测回水、下水、供水温度,最终判定“叶片数量少、散热面积小”为核心矛盾。他们连夜开展模拟测算,创新提出“6片加长叶”改造方案——将原短叶片更换为长度增加30%的新型叶片。改造后,单塔日均温降从6℃跃升至8℃,冷却效率提升20%,水温稳定降至35-38℃,彻底扭转被动局面。
针对RH工序水温持续攀升的“老大难”,党员技术团队跳出传统思维,首创“双系统协同冷却”模式:将RH冷却系统并入炉料预热冷却系统,构建“互为备用、动态调温”机制。运行数据显示,该方案单日可降低水温3-5℃,高温隐患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线党员更是冲在前、干在先。为保障系统整体效能,党员突击队带头承包水池清淤重任,先后完成1/2号炉浊环冷水池、3号炉浊环冷水池等5个关键水池的彻底清理,对1/2号炉浊环热水池等3处吸水井实施深度清淤。“最热时池内温度超40℃,但没人退缩,我们连续奋战15个班次,清出淤泥300余立方米,就是要把系统‘脉络’彻底打通!”参与清淤的党员小吴擦着汗说。
考核激励强驱动,高效炼钢添动能
为巩固攻坚成果,车间建立“水温控制专项考核机制”,将指标纳入班组KPI,设立“控温标兵”“攻坚先锋”两项大奖:月度评选3名表现突出者,发放绩效奖金并通报表扬;对因巡检疏漏导致水温异常的责任人,扣减绩效分并责令整改。机制运行以来,职工主动巡检频次提升40%,形成“人人关心水温、个个参与控温”的浓厚氛围。
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水温控制实现质的飞跃:当前系统水温稳定,较之前高位区间降幅达8-10℃,温降效果超预期;连铸冷却均匀性显著提升,拉漏事故率同比下降65%,铸坯表面缺陷率下降,生产节奏稳定性大幅增强。同时,水温稳定使蒸发损失减少,系统补水量降低,吨钢水耗较改造前下降0.005m³,年节约新水消耗超千吨,水处理药剂费用减少12万元,真正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三赢。
从“卡脖子”瓶颈到“示范田”标杆,公辅车间以水温控制小切口,撬动了系统效能大提升。这背后,是党支部的坚强引领,是党员的先锋担当,更是全员攻坚的奋斗底色。未来,公辅车间将持续深耕精细化管理,以“红色引擎”驱动水系统优化再升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荣树妹 吴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