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技术在异乡漂泊五年
1986年,宛双出生在湖口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有一个哥哥和妹妹,家庭虽不富裕但温馨有爱。勤劳的父母用行动影响着他们,兄妹几个从小勤劳、勇敢,自立。
“我小时候长得比较瘦小,也没什么特长,还自卑过一段时间。”由于家庭贫困,他读到高中就没有继续自己的学业。2005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宛双跟随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南下打工,他下定决心:要学一门有用的技术。他从一家加工零件的小作坊的学徒起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工资,还要忍受老师傅的苛责。他咬牙坚持了三个月,终于学会了车工的入门技术,之后又相继到一家模具厂、造船厂学习车工技术和从事电焊和维修工作。
宛双说,在异乡漂泊了整整五年,由于人生地不熟而想过回家,因为技术不熟而遭到别人的白眼或嘲讽,难受的时候会在夜里偷偷地哭泣。“我很遗憾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我始终相信,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不管现在多么艰难、困苦,只要努力,光明一定就在前方等着你。”他凭着坚定的信念,最终都咬着牙坚持下来,甚至为了多赚钱,总是主动揽活干。也就是在这五年里,他认识了很多车工师傅,掌握了大量车工、电焊、设备维修的技巧,也为他之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九钢公司面向社会招收技术员工,他回到家乡,凭借自己在外练就的扎实车工技术与电焊技术,顺利进入九钢成为了一名车工。
从技术生手到技能“冠军”
下午两点半,宛双走进方大九钢轧钢厂准备车间机修厂房,熟练地打开锯床,开始加工冲击样。操作开始十分钟后,宛双突然停下了操作。“声音有点不对劲”,宛双一边皱着眉头,一边驾轻就熟地拆开锯床对零件进行了一些微调,再次操作锯床时,宛双满意地笑了。这是宛双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小片段。“拆得多了就理解机器啦,一般我听声音就大概能猜出是啥问题”,宛双说,现在的技术是“拆”出来的,当年为了熟悉锯床,他曾反复拆装过五六遍。100多个零件,一个一个慢慢拆,怕装回去出错,每拆一个就要拍一个零件的照片,反复折腾多次才练就了现在对机器的敏感度。
进入九钢后,宛双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跟在外面做事完全不一样”,宛双说,在外面做事,师傅都会“藏一手”,而来到九钢后,老师傅会事无巨细地耐心教。“绝不能辜负这么好的条件”宛双暗下决心,在做车工期间,他先后师从两名车工方面的“老专家”。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技术,他常常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来练习,周末别人都休息了,他就抓紧设备空闲的机会用车间里的边角余料在车床上反复练习。在把本职工作车床操作学会以后,他还开始跟着别的师傅身后“偷师”,一边自己钻研,一边请教前辈,把刨床、铣床、钻床的技术也一并学上了手。2013年,他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凭借娴熟的技术夺得第一名。同年,年轻的宛双作为公司的参赛队员之一,参加江西省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优异的成绩,成功夺冠。
积极进取“花样”创新
工作中,宛双把“匠心”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2012年,该公司有一台堆取料机上的头尾轮故障率非常高,平均半个月就要更换一次,为此公司决定重新设计备件。从未接触过这类机器的宛双主动请缨,承担了改造项目中一系列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加工任务。他白天跑现场、量数据,晚上查资料、画图纸,通过实践把零件更换时间延长了一倍,但他仍不满足,和团队商讨出第二套方案,直接在滚筒中间焊接了一根轴,从而彻底解决了问题,最终使设备故障率从原来的半月一次降低到了半年一次。
2013年12月底,宛双被调到检测部制样班担任副班长,在理顺工作后,他又开始了在技术方面的“花样”创新。在车间工作时,他观察发现,一个班组10个人用锯床加工试样特别费时。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他有了对一台大锯床进行了改造的想法。他找来了技术员和班组员工、车工,一起商量探讨。经过多次的画图、做样品、安装和调试后,最终决定在锯床上焊接一个小型模具,这使得一次只能锯1块试样的锯床变成一次可以锯10多块试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为了鼓励他的创新,方大九钢专门为他创立了“宛双工作室”,工作室更是被评为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我挺喜欢琢磨这些的,每次攻克一个难题就会特别有成就感”,宛双说,人要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定的,未来最大的期望就是自己技术的成长。
作者: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