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智雄 通讯员 陈娟
近期,三钢集团一套自主研发的设备成了“网红”——不仅吸引国内同行频频来访,而且吸引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的行业专家前来考察。
这套设备就是全自动砂轮锯片在线更换系统。其填补了中大型砂轮锯片用机器自动更换的空白。目前,这套系统已申报国家10项专利,年可为企业增效500多万元。
研发这套设备的主力军就是潘建洲劳模工作室。其领头人潘建洲是三钢闽光公司总工程师,棒材厂党委书记、厂长。他,2007年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当选福建省劳动模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奋斗而勃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创新者的人生底色。”2019年10月8日下午,在三明市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上,潘建洲应邀做题为《弘扬劳模精神,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报告,分享自己的心得。
专解生产难题的“技能大咖”
圆钢产品是三钢的一个主打产品,占据福建省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潘建洲是圆钢产品从无到有、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研发的见证者,更是催生者。
1993年,潘建洲从华东冶金学院毕业到三钢二轧厂工作。他在宝钢实习的时候,宝钢的大部分设备都是进口设备,而来到三钢后发现,三钢的生产条件还停留在“肩挑手扛”的阶段。
但潘建洲并不因此而泄气,而是一头扎进工作中:白天跟着同事熟悉轧钢生产现场,了解生产工序和环节,采集专业数据;晚上查找资料,潜心钻研,进行数据分析。
当年,三钢上马棒材厂。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潘建洲曾连续40多个小时在调度室里观察和测量。他把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办法中,顺利解决了推拉钢时的头尾尺寸差问题,使成材率大大提高。
“我有个‘强迫症’,一有新的难题,我就特别有劲,特别想去解决它。”潘建洲回忆起这段时光并不觉得多苦多累,而是激情满怀。
最让工友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在三钢棒材厂升级改造期间,车间一有问题,潘建洲总能迅速到现场。原来,他当时就住在离车间二三百米的单身宿舍。只要车间里的嗡嗡声停了,他就明白出故障了。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潘建洲的“创新地点”就是自己的车间。可车间毕竟是生产部门,有时创新不成功,影响了生产指标,就会被扣罚。最多时,他一个月的工资奖金全被扣光了。扣钱时,他也觉得很心疼,可第二个月有了好的想法,他还是积极尝试。
“岗位可以平凡,而人生决不能平凡。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信条,潘建洲取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了三钢攻关创新的“技能大咖”。
劳模工作室传递工匠精神
2013年初以来,三钢棒材厂经历抵御供需寒冬的倾轧后,屹立不倒,奋力前行。这其中少不了潘建洲劳模工作室带来的勃勃动力。该工作室始终果敢地技改创新、高效地团队协作、有力地担当作为。
该工作室共有成员19人,其中劳模两名、研究生5名,横跨生产工艺、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协调管理多个专业,凝聚了整个棒材厂的中坚力量。该工作室自建立以来,就以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精品棒材生产基地为己任,依托技术创新、精细管理等措施,结合生产实际开展技术革新、产品研发、节能改造,实施推进智能轧钢系统、绿色制造。
圆棒车间耗资3.2亿元,耗时18个月建成,寄托了三钢人对品种结构更新的希望。
产品如何升级换代?时间紧、任务重,啃下这块硬骨头成了该工作室成立后要攻克的第一个“拦路虎”。
“劳模工作室刚刚建立,又恰逢圆棒生产线建设投产,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大家都铆足了劲。”潘建洲回忆说。
为了不延误工期,面对厂房没竣工、行车无法安装、轧辊无法装配等情况,该工作室成员自制工具,利用枕木做运载架子,肩扛手抬人工安装,用时半个月完成18个机架辊的装配作业;为了把好设计审查这一关口,该工作室成员陈杞榕带领工程技术人员精心梳理分析了三钢23年来各条轧钢生产线所发生过的故障,总结出300多项具体的设计要求……随着红钢顺利通过道道轧机变形瘦身直抵冷床,圆棒热负荷试轧成功,潘建洲微蹙的眉头渐渐舒展。
潘建洲说,生产技术的革新,与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比如市场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和潜在需求等,而技术革新就要潜心研究并赶在这些需求前面。
正是把准市场脉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潘建洲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2013年,“高强度抗震热轧带肋钢筋”项目被列为福建省工业科技重点项目,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使三钢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产品生产许可认证的生产企业;2014年,参与国家973课题——细晶钢筋生产技术,引进吸收国际前沿技术,并加以改进创新,该技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在其后两年为企业创效近亿元;2015年,进行棒材柔性化技术及减量化生产应用攻关,年创效益达3740万元……2019年,智能化砂轮片更换系统上线,全套作业流程只需操作工一键启动,8分钟即可完成,改写了三钢人工更换中大型砂轮锯片的历史。
该工作室成员也是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据了解,从该工作室涌现出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吴兴,全国“最美青工”林华春,全国钢铁行业及福建省“最美青工”、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陈杞榕,福建省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轧钢状元、福建省技术能手姚成平,福建省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维修电工组冠军林如涛、福建省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轧制加热工状元潘富强等。
在潘建洲的推动下,该工作室已培养技术技能拔尖人才32人,获全国、省、市以上荣誉12项;已获国家专利共18项,9项专利正在申报。
(《中国冶金报》2020年01月03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