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工装,她们英姿飒爽;上到岗位,她们铁肩担当。
她们是1300多名通钢女工,奋战在通钢各条战线上,形成了道道靓丽风景。在第110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近日,记者走进一线,来到她们身边,感受严峻疫情下她们岗位拼搏奉献的脉动,目睹她们执着坚守的风采。
你看不清她的脸
警铃声声,焊花璀璨,首钢通钢公司炼钢事业部热轧板带线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十几米高空,一名天车工正用手搬动着操作杆,吊运着轧坯斗子在空中飞行。她一会将头伸出,目视吊运的位置,一会点头向地面人员示意,操纵着天车运行。就这样,上百斤甚至上千斤的轧轨、轧废被吊到一个个指定位置,进行安装,保生产稳顺。
“林妍,下来吃饭了”。“好嘞”,回复的竟是一名女工的声音。
黄色的安全帽下被口罩遮得严严实实的脸,要不是从她工装下的身形,你很难看出来,她是一名女工。她叫林妍,是炼钢事业部热轧板带线运行作业区天车班的一员。林妍说:“我们班组一共有16名天车工,女工有10人。我们的任务是来回吊运生产线上的轧棍和废轧斗,配合地面搬运重量级备件。虽然是女工,但我们和男职工一样,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吃饭、去卫生间,一个班几乎不下车。”
和着汗水,林妍的额头有些漆黑,口罩下记者不能看到她的完整容颜,但是却能感受到她不服输的干劲和说话时脸上挂着的自信笑容。据悉,林妍操纵的是10号天车,是板带线最高的天车,也是工作任务最繁忙的天车。
10号天车再次开动,警铃声再次响起,空姐林妍又进入了工作状态……
她比男职工更厉害
在首钢通钢机电修造公司提起徐凤娟,许多男同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名正在操作的男职工说:“我们佩服她,不仅是因为她是首钢技能大赛中响当当的“女状元”,更因为她成立的创新工作室解决了生产线上的不少难题。”
找到徐凤娟时,她的脸正被炉子的炙热映得火红,口罩已经被汗水打湿。
原来接班不久,机加作业区的炉子就出现了故障。徐凤娟领着一名男职工快速到达,现在已经在炉子前奋战了近两个小时。测试电阻,排查故障,徐凤娟仅到炉子二十分钟就找到了电阻丝与内炉体短接的故障。发现问题不难,难的是高温下处理故障。她需要和天车工配合,在吊起炉座时,将耐火砖垫入短接处。
手拿铁钳子的徐凤娟,冒着高温进行着操作。本来口罩就有点让她喘不过气来,炙热的高温又给她的操作增加了难度。汗水布满了她的额头,却丝毫没有阻碍她的专注。一点一点向前,耐火砖成功垫入。
电阻恢复了正常,炉子正常运作了。站在炉旁的徐凤娟迎着工友们的赞许目光,露出了收获的笑容。
她们是清一水的女工
三十几个钢样成环形状整齐地摆放在一个铁盘上。屋内的陈设很简单,一台光谱仪,一台电脑,这里是首钢通钢公司检测中心炼轧质检作业区炼轧化验班组。当班的质检女工崔莹莹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站起来把钢样或铁样放到磨洗床上,取出光滑的样品,放入光谱仪激发,传输数据,给样本贴上样贴。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崔莹莹说:“我们班组十多个人,没有男职工,清一色的女工,虽然从事的不是重体力活,可是岗位劳动强度不小,责任也十分巨大。工作跟不上节奏,就会影响炉前生产,一个小误差,就会导致整炉钢水化废。”
在化验室站一会,你会充分体会崔莹莹口中的劳动强度和所说的责任。
每两到三分钟一个样品送来,重复一系列操作,不一会铁盘上就摆满了化检完毕的一摞样品。一个班下来,每名女工要化检验钢铁样品600余件。不允许有一点误差,保证精准无误地传送数据。
生产不停,化检验工作就始终继续着。这里的技术员介绍说,化检验操作的难点是夜班,女工们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了防止困,有的女工准备一条湿毛巾,困了就擦一把。女工们责任心强,也当真的不容易。
难怪崔莹莹的动作如此娴熟,那是不断的日积月累,更是高度责任的铸就。
她们奋战的样子极美
1300名余女工,1300多支花。她们用融入血液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在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上吐露着芬芳。
每天检斤几百车、每天按动电钮几百次、每天倒运钢坯数千吨、每天核算报表几百张……她们和男职工一样,毫不逊色地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火热的钢坯现场,近在咫尺的推钢女工精确地操作着键盘;呼啸的寒风下,单薄身形的检斤女工认真核对每一车进厂原料数量;轧钢的生产现场,天车女工诠释着力量,将千度的钢坯排成行;刻不容缓的故障现场,维护女工专注的眼神让“病症”无处躲藏;攻坚克难的路上,智慧的技术女工打破瓶颈,提质降耗谱写华章。
她们有坚毅的美,更有柔情细腻的美。
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她们主动担责。用酒精擦拭办公用品,定时定点对休息室、操作间、作业区进行消毒。给岗位职工缝制口罩,每日主动给工友们测温,帮助男职工打饭,减少集中用餐危险。
“三八”节自己的节日,她们大多选择以“女工奉献日”的方式度过。奋战、奉献,女工用责任诠释对岗位的忠诚和对企业无尽的挚爱。不爱红装,爱工装!她们是通钢女工,通钢的别样风景线,也是通钢最宝贵的财富! (陈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