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兆军 通讯员 宋彬 陈雪峰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十里钢城时,河钢邯钢炼铁部运行车间高效运转的65吨制粉设备停止了生产的步伐。谷平段时,设备开足马力;峰段时,能停的绝不开启。通过谷峰时段电价差降低电费,是该车间降成本的措施之一。
在该部运行车间65吨制粉班组,降本增效的故事还有很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职工们绞尽脑汁。工长高海东说:“改变,是从班组中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开始的,指标降耗与收入挂钩,班组职工降本增效的温度持续升温。
不愿干的活,如今抢着干
“每立方米氮气成本0.2元,每班使用量必须控制在216076.5立方米。按照台时产量53吨计算,吨煤氮气消耗应该是4076.9立方米,由于事故停机50分钟,台时产量只有51.6吨。”工长高海东继续说道,“按照51.6吨倒推氮气使用量,超了5708.46立方米,按照这么计算,奖金别想拿一分钱,到时你可怎么向职工交代。”
一次班后会上,班长张宏伟正在汇总当班生产情况,刚听了一半就被高海东打断。
会上的汇报和当班的生产情况,令张宏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班后会后张宏伟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仔细在脑海里回放当班的设备运行情况,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影响完成目标任务的问题。
张宏伟仔细查看了每一处阀门和管道,详细分析了事故停车原因。他决定在活性炭再利用和修旧利废上做文章,把超出的成本补回来。第二天的班前会班组统一思想后,大家信心满满、热情高涨,以前谁也不愿检查阀门,如今上岗前首先就是查漏。通过月底盘点,修旧阀门降低成本3200元,输送活性炭17吨创效12750元。这不但把前面的损失找了回来,而且人均奖金比上个月还多了120元。
收入提高了,干劲更足了
8月中旬,新的成本指标下发,制粉工序吨铁成本再降7.94元,难度很大。同时,随着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以往36人的制粉班组,现在只有22个人。人员减少了,但工作量一点没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班组人员的工作热情,成为该班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推进市场化中,该车间推出了降费、创效、提成的新举措,即按降费额或创效额的2%提取奖励。高海东说:“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指标降得多,奖金自然多,降本增效成为有效的激励模式。”
看到9月份的奖金,该班组制粉工申生武面带喜悦:“我们班组的奖金比其他岗位职工高出不少,虽然干活儿累点,但是收入能提升,大家都愿意干。”
随着降费、创效、提成模式的推进,该班又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组合措施。如峰谷、平段设备启停制度,以前,职工启动设备随意性很大,现在按照制度规定,重要设备只许平段时启动,关联设备必须谷段时启动,让职工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申生武说:“刚开始大家有些不理解。个别职工也有怨言,但是,通过一个月的试运行,电费指标下降明显,按照提成规定,收入提高了。大家都主动找活干。”
当市场化机制被用活、活用,那么创新创效热情必然释放且集聚强大合力。现在走进65吨制粉班组,还有哪些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成为职工们共同的热讨话题和一致行动,能源节约、小改小革、修旧利废、产线攻关,处处都是职工们的智慧结晶,也是推进市场化的点滴进步。
《中国冶金报》(2020年11月17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