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兆军 通讯员 王欣
今年初以来,成功完成1.8毫米、2毫米等14个薄规格产品的首次轧制;
4次刷新更换轧辊纪录;
一项“高强汽车板轧制”先进操作法,解决了在高强汽车板轧制过程中稳定性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并得到推广;
11项合理化建议被公司项采纳,解决了热轧板带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创效益3520万元;
班长任超被评为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
精轧主操梁建华获得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
……
以上这些成绩无不彰显着河钢邯钢邯宝热轧厂轧钢车间丙班的敬业与优秀。
高效在“秒”上
班组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班组的活力、创造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今年初以来,河钢邯钢以两个结构优化(即优化产品结构和优化客户结构)为核心开展工作。
“我们在高效生产中,结合产线实际,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产线能力,向着产量更高、规格更薄发展,持续拓展增效能力。”班长任超说。
8月10日8时15分,在该厂2250产线上,该班6名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地工作着。精轧主操梁建华看着监控画面里板坯在精轧机里的情况,不时快速按动手里的按钮,不久后,一批620吨2毫米薄规格的QsTE500TM产品下线。
虽然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但6名职工都没有因此而喜悦,大家心里清楚,下一步的更换轧辊是大家速度和技巧的“比拼”。
班长任超拿着秒表记录着每个人的动作时间。
“11分36秒!”当换辊后第一块钢顺利通过精轧机时,换辊的速度再次被刷新了。
据了解,在热连轧生产线上,更换轧辊是“家常饭”,更换轧辊的时间决定着产线的产量和创效。
“时间就是效益。换辊少一秒钟,生产就多一秒钟。我们要向高标准看齐,换辊时间向11分钟挑战。”任超说。他边看着手里秒表边鼓励着大家。
为了提高换辊速度,他们把换辊规程一遍一遍进行演练,根据技术要求、娴熟程度、职工身高等进行了位置固定;大胆对换辊动作进行优化,改变旧有得常规模式。
他们将轧辊定位和导台退出程序同时进行,并根据换辊时间在换辊结束前就安排出钢,通过一系列相关操作来压榨换辊时间。
“换辊时间从原来的18分钟左右降至12分钟以内,仅此1项,1个月就多创造价值780余万元。”任超说。
增效在“薄”上
薄规格高强钢生产反映着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且强度越高的钢种,其薄规格生产难度就越大,合同交付难度也更大。薄规格高强钢由于生产难于控制,其售价和利润水平较高,吨钢利润比厚规格产品可高出200元~300元。
薄规格产品,尤其是薄规格新产品,由于没有现成的生产技术操作方案,生产中容易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大家都不愿意揽这个“瓷器活”。
板形质量是制约薄规格生产稳定的瓶颈,“为了‘驯’服它,全班职工各显其能,不惜汗水和智慧,克难攻坚、一鼓作气,拿下了2毫米薄规格QsTE500TM、1.8毫米SAPH440等14个薄规格产品的首次轧制。”任超自信满满地说。
一个班组的“精气神”,是不是有活力、有创造力、关键时刻敢打敢拼,班长很关键。为了保证薄规格产品质量和数量,职工们在班长任超的带领下,凭借技术、责任心,在火热的生产线与薄规格钢板“硬磕”。
从加热炉、粗轧机、精轧机、卷取,每一个岗位职工都承担了数据收集,图样采集的工作。
为了使数据更加准确,他们联系上下道工序,在生产现场无数次与火热的板坯来回“赛跑”,大家根据数据比对和自身丰富的操作技术,对加热温度、同板温差、二级控制程序、设备性能,提出了10多项改进优化措施。
“加热炉板坯出炉温度控制、粗轧轧制板坯厚度、精轧机温度控制、二级手动参数调整、人员轧制模式的改变等,都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数据,总结出极限薄规格热轧控制带钢板型中的操作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了。”任超说。产品的板形质量提高了43%,相比其他班组高出20%左右,同时也为生产薄规格产品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今年,该厂2毫米以下薄规格产品稳定性大幅提升。1月~7月份,该厂一级品率提高0.15%,薄规格产品合同兑现率达100%,增效益550万元。
《中国冶金报》(2021年8月17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