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立文
11月7日,立冬。
都说曹妃甸只有冬夏两季,昨天上衣还是半袖,今日已是羽绒服加身。冬季第一场雪提前来到,气温骤降,从15℃降至零下1℃——这是近10年来,曹妃甸下得最大的一场雪。
当天8时30分,首钢京唐返京班车载着各单位下夜班后的职工,准时从厂区出发。望着车窗外绵密的大雪,该公司质监部轧钢分析中心职工王国伟很担心,他说:“高速公路怕是开不了了……”班车行至鸦鸿桥收费站,高速公路果然已封闭,只能耐心等待解封。这条路线是办公室武亚威队长前一天提前带队探好的最优路线,一旦高速公路解封即可迅速进入京哈高速公路,与以往的顺畅路线并无二样。若是强行在这里继续走下道,那面对的则是复杂危险的“上雪下冰”路面……班车的对讲机里,“务必确保安全”的命令和嘱托、一路伴随的实时路况信息,从未间断。
时间在流逝。14时30分,积雪已漫过脚踝,回家的路却越来越模糊。车厢里早已习惯奔波的“京唐候鸟”们接到的问候电话此起彼伏。
王国伟和同事们在讨论着,提出放弃回京的建议,没想到一呼百应。短暂的询问交流后,10辆班车共430名职工迅速达成共识,该公司立即做出调整方案,将确实因事需回京的35名职工用专车送至唐山北火车站,其余职工全部返回曹妃甸。
这一刻,只要告别路途漂泊,即是心安。
“不管是到家休息还是回宿舍休息,总归是安全的、踏实的,自己不焦虑,家人也放心。”
彼时,“因高速公路封闭,厂前食堂特延长营业时间,保障职工能吃上饭”的通知在每一个微信工作群里跃然响起,该公司厂区餐厅工作人员迅速备战,等最后一批职工到达时已是深夜12点。饥肠辘辘时能吃到放心餐,大家纷纷称赞:“这波操作又暖了,立冬不寒,身心怡然。”
刘磊作为打前站的公务车司机,是最早出发的探路者,也是最晚返程的夜归人。
“我们就一个目的,把每个人都安顿好。”他说,“这些‘老乘客’也跟我一样是‘老司机’了,他们早已让自己习惯两地奔波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任何抱怨。”
大雪来临,无论返回还是留下,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守好自己的岗位。
该公司运输部职工李生华家住北京市密云区,周末轮到休班,他早就和女儿约定要一起去香山看枫叶。当听到寒潮即将来临的消息时,李生华内心犹豫了:不想对女儿食言,但又怕大雪封山、高速封路,无法及时返回到岗位。想了半天,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还没等李生华张口,对面就传来女儿的声音,她说:“爸爸,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大雪,路上行车不安全,家里你就放心吧,这周就别回来啦……”李生华顿时长舒了一口气,说道:“孩子,你真的长大了。”
大雪如期而至,给该公司运输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本在宿舍休息的李生华赶到现场,组织现场冰雪清扫,冲锋在战严寒保生产第一线。风雪吹红了他的脸颊,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李生华却丝毫不在意。
雪情就是命令。为了给职工安全到岗和公司稳定生产提供有效的交通保障,11月7日清晨5时,该公司道路保洁专业员韩旭便驱车赶往厂区,迅速通知管控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紧急调动2家道路保洁公司的8台清雪机械设备,很快将纬五路、经二路、经一路等5条重要交通道路清理出上下2条车道。考虑到晚上降温、路口结冰,会给第2天的车辆通行带来安全隐患,他又组织仅有的6名保洁人员在路口抛撒融雪剂,直到深夜23时才离开厂区回家。
与此同时,正在厂前学习的青训班学员发挥青年骨干力量,将厂前16号楼到医务室的路段积雪全部清理干净,主动开展义务救援活动,尽管已“白发苍苍”,双手麻木,鞋袜被雪水浸湿,但所有学员内心火热、斗志昂扬。
安全可靠的厂区环境让多条产线在面对大雪造成的外部供电故障时能迅速、全面恢复生产。该公司冷轧部1号连退机组由于停电导致炉区停车,该公司冷轧部副部长郑艳坤、炉子组负责人任伟超、设备室张益滔自驾车2个多小时赶到现场,有条不紊地组织抢修。经过连夜奋战,产线恢复正常生产。
该公司镀锡板事业部1420连退作业区断带,该作业区四班职工放弃休息、全力奋战,经过28小时的全员抢修,终于完成启车任务。
外面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厂房内是热火朝天、干劲十足,该公司职工穿梭在产线的每一处,他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整个钢城在寒冷的冬日中尽显温暖祥和。
《中国冶金报》(2021年11月23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