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林文泽(右二)正在与各炉长研讨炼钢转炉技术参数。 (李露兮 摄)
本报通讯员 李露兮 罗燕敏
日前,笔者来到广西钢铁炼钢厂,宽敞明亮的主控室内的板报上,几行醒目的字——“冶炼帅小伙”“光荣榜”“周冠军统计”吸引了笔者。
原来,该厂在全面对标行业先进找差距过程中,发现本厂转炉冶炼周期指标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为此,该厂职工主动加压,加强工序间配合,提升班组操作技能;同时,开展了“缩短转炉周期”攻关竞赛活动,推动效能提升,掀起了“对标找差、提质增效”的热潮。
自该活动开展以来,该厂冶炼车间的职工立足岗位,瞄准行业先进,敢于找差距,以改革创效、管理创效、发展创效的生动实践,聚焦“稳产、提质、降本、增效”,为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攻下“磨合期”堡垒
据该厂冶炼车间大班长林文泽介绍,广西钢铁炼钢厂在投产初期,由于职工与新设备间需要“磨合”,为了保证生产,适度拉长了生产周期,这也导致该厂转炉周期指标在行业竞争中不在前列。随着生产的逐步稳定,冶炼车间亟须缩短生产冶炼周期。
“这也是光荣榜设立的初衷。”林文泽说。
当职工们得知要开展缩短生产冶炼周期的攻关竞赛时,大家都兴致勃勃,鼓着一股劲儿要跟强的比、向高处攀、与一流争。
“从46分钟、45分钟到44分钟,再到低于40分钟,每一步都是一个挑战。”林文泽说。
大家团结一心,都在全力争先。
除了做好每日工作总结外,职工们还在网上查阅资料,认真钻研同行的经验,学到了不少此前没接触过的技能。大家下班后经常聚在一起,协调解决问题,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忙到了深夜。
经过不懈努力,该厂转炉热量损失稳步减少,冶炼节奏越来越快,冶炼周期明显缩短。这些都为生产创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战斗在每分每秒
作为攻关竞赛开展以来获得“周冠军”总数最多的职工,该厂冶炼车间炉长刘业孜的“锦囊妙计”就是不断钻研,在“对标找差”中总结经验,一步一步迈向先进。
他和班组同事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学习同行经验,学习各个班组的优点,再结合自己班组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磨合,逐步优化。
“我们在对标实践中明白,哪怕是1分1秒,都是要计算好的。”
在一次次“对标找差”的实践中,刘业孜的冶炼技能不断提高。在他看来,转炉冶炼周期每缩短1分钟,都要细心关注每一个生产节奏,把握好行车的数据。
“只要沉下心去研究,在一个又一个‘对标找差’中总结经验、提升技能,大家都能成为冠军。”刘业孜坚定地说。
“抢”出来的“三连冠”
“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别人能拿第一,为什么我们小组不能?”该厂冶炼车间3号炉乙班炉长唐若源暗下决心,向冠军发起了挑战。
但问题也摆在他面前——如何做才能实现目标?
唐若源开始细细研究,频频向兄弟钢厂“取经”,不断总结经验。
经过钻研,他发现,炉前、炉后的操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他从数据上进行整体分析,哪个操作点慢了,就去学习先进钢厂的相关操作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际进行自我改善,一点点把冶炼时间减下来。
2022年初,唐若源带领的3号炉乙班拿到第1个“周冠军”,创造了转炉冶炼周期36.3分钟的新纪录,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不久,他们迎来了“三连冠”,冶炼周期进一步缩短,为冶炼车间创造出了更好的效益。
唐若源说:“作为炉长,要了解班组的物流、铁水等情况。只要每一步都‘抢’出时间,把冶炼周期、冶炼过程的各个步骤研究透,通过不断‘对标找差’,不断细化时间、强化操作,就能一步步达成目标。”
《中国冶金报》(2022年06月21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