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苗亚光
渤海之滨,太阳冲破海平面,首钢京唐人的一天又从“新”开始了。
作为中国工业企业改革的旗帜和先锋,首钢百年的改革发展史孕育了“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创新已经融入首钢人的基因和血脉,成为突破困境、转型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
如今,创新的故事在首钢京唐这座海滨钢城继续演绎。
搭建平台——
“在这座钢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机会”
职工有机会,企业才有活力。首钢京唐冷轧部职工鲍常闯是“点子大王”,工作中勤于观察、善于动脑、敢闯敢试,常在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做出“不同寻常”来。
问其成功的秘诀,鲍常闯坦言:“在这座钢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机会,只要多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正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从“习以为常”到主动发现问题,再到主动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一座“桥梁”。首钢京唐公司畅通了这座桥,并搭起了一方精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创新“舞台”。
首钢京唐公司充分发挥载体平台作用,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不断激发职工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能。首钢京唐公司各单位也纷纷行动起来,搭建起了有部门特色的创新平台。
在首钢京唐公司自上至下的创新平台支撑下,头脑活络的鲍常闯如鱼得水,创新的劲头更足了。2021年,他针对酸连轧生产工艺和设备运行中的技术难题提出了90多项QTI(全员快速改善)改善建议,改善积分达到23900分,一举摘得首钢京唐公司第一名的桂冠,并被评为2021年首钢京唐公司“技术能手”。
“部门每月评选改善明星,公司每季度评选优秀改善提案,正是这些平台给了我展示创造能力和聪明才智的机会。”谈起创新,鲍常闯的眼睛里闪耀着夺目的光。
首钢京唐公司依托项目育人、精益改善、技能大赛等活动持续推动职工学知识、强技术、增本领,增强职工终身学习、技术创新的自觉自信,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首钢京唐公司中厚板事业部职工刘鑫凭借着一手焊接绝技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用闪耀的焊花点亮了职业生涯的创新之路。面对荣誉,刘鑫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公司给我创造了机遇,提供了平台,我必须精益求精,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
在工作中,无论是新产品研发还是焊接试验检测技术攻关,不管是试验焊接方案制订还是焊接现场技术支持,他都会一马当先、全力以赴。今年5月份,刘鑫被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共有306人荣获首钢级以上技术能手称号,广大职工累计完成研修成果1222项,在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改善环境及提高效率等方面贡献着创新力量。
以点带面——
“创新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
8月4日,首钢京唐公司首届职工创新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多位2022年新晋升技术专家、技能专家、星级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走上领奖台,分享了他们的创新故事。
“创新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首钢京唐公司质检监督部郑明月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郑明月向大家分享道:“我们不光要自己创新,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创新。”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成立了以技术带头人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广泛开展名师带徒、团队培训等活动,以点带面,全面联动,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郑明月的创新工作室吸收了来自生产技术、设备点检、一线班组长、岗位技术骨干的19名成员,成员们发挥专业交叉、知识互补的优势,如齿轮般有机咬合形成合力,解决现场难题,探索前沿技术,输出创新成果。
目前,首钢京唐公司共创建职工创新中心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55个、职工创新小组165个,形成创新中心、创新工作室、创新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取得了解难题促生产、创效益出成果、提素质出人才的显著成效。
“师父把我们领进‘创新之门’,我们真是收获满满。”首钢京唐公司供料部职工代帅、周彦飞笑道。他们口中的师父名叫康志鹏。康志鹏在原料场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他主导的混匀矿配料工艺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现场出现问题,师徒一起深入一线,学习现场知识,积累故障处理经验;遇到不解的难题,康志鹏带着徒弟学习专业知识、剖析专业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成果输出方面,康志鹏悉心指导徒弟撰写论文,提升二人的成果总结能力。
在他的带领下,代帅、周彦飞逐渐由操作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班组长、值班长,他们二人共同参与的课题《缩短矿石原料单次供料时间》获得了河北省冶金系统优秀管理成果奖一等奖,并在供料部2021年岗位技能竞赛中包揽了冠亚军。
从几个人到一支创新队伍,首钢京唐公司始终集聚优势力量,让这支队伍更专业、更具行业影响力。
首钢京唐公司炼铁部职工刘勇君是吴胜利铁前专家工作站的成员,在吴胜利的指导下,他开展了“高固废比模式下大型烧结机稳质增效技术研究”项目攻关,实现了在烧结矿稳质前提下多消化固废的目标。
2021年,京唐烧结固废消耗为92千克/吨,比基准期提高了25.5千克/吨以上,在最大化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的同时,达到了高效、低耗的良好效果,该项目也荣获了首钢科技奖二等奖。“专家工作站让我和团队迅速成长,如今,高炉的‘营养搭配’越来越合理,高炉的‘体质’越来越好,运行也更加稳定高效!”刘勇君说。
如今,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首钢京唐公司生产操作人员占总人数的71%,技师、高级技师占比达到22.5%;培养改善骨干2000余名,其中六西格玛黑带234名、绿带1360名、改善骨干458名,打造了一支规模化的创新人才队伍。
全员创新——
“人人都能干出精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一大批掌握高新技术、高技能人才的参与和投入,还要有千千万万普通职工积极响应。
首钢京唐公司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广泛宣传榜样事迹,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了“关心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让创新人才“名片”越来越闪亮。
张维中是“首钢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从事机械点检岗位工作已有31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只要肯钻研,肯动脑,人人都能干出精彩。”张维中常常鼓励年轻职工扎根岗位创新创效,并用一言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
去年冬天,为了提高换辊效率,张维中仿佛“长”在了精轧机现场,最终研究出换辊最优模式,热轧产线精轧7机架最快更换工作辊时间缩短至9.67分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没有理由不奋斗。”谈起张维中,首钢京唐公司热轧部职工吕进伟充满了敬佩。敬佩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广大职工投身创新的劲头越来越足。
一直以来,首钢京唐公司高度重视职工创新工作,坚持以QTI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行全员创新。“改善无须高大上,但一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锦囊’和‘良方’。”首钢京唐公司运输部港口作业区丁班班组长朱延龙说。
在QTI培训班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朱延龙研发出“新式六瓣抓”,将废钢清舱时间由4个小时缩短为半个小时,极大提高了装船效率。除了工作上的便捷、效益上的提升,改善也增强职工价值感、荣誉感。首钢京唐公司实施“改善积分”管理,每月对改善成果评价打分,按照得分实施激励;设立“改善名人堂”,按季度评选公司级改善金点子、提案和课题,营造全员创新氛围,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职工亲手参与改善、亲身体验改善成果,自豪感、成就感、归属感不断增强,热爱改善、心系企业成为共识,形成了具有首钢特色的群众性创新文化。截至目前,首钢京唐公司年均改善项目达46449项,全员改善参与度达到90%,得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高度评价,引发了社会、行业的深度关注。
贵在坚持、重在全员、好在持续。这是首钢京唐公司九年磨一剑、持续推进QTI管理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广大职工孜孜以求、执着创新的最好印证。
十几年前,首钢人从山到海,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示范企业。十几年后,京唐人不改初心,全员创新,追求卓越,向着全面实现“四个一流”目标,建设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钢铁厂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海滨钢城要“变”,人的思维要“新”。创新不嫌小,创新不畏难,创新人人可为。无数细小的职工创新一定会凝聚成巨大力量,谱写首钢京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冶金报》(2022年09月06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