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利军 通讯员 李先发 吕方清
主厂房内的超大功率大型球磨机欢快地运行着,现场空无一人;长160余米和长180余米互相中转的皮带通廊,以及输送合格仓的长234米皮带通廊沿着直线运转着,现场依然没有人的踪影;只见50米圆形浓缩池不停地“吐”出尾浆,池旁只有两名穿着整齐工装的工人正蹲着修理电器设备……1月5日上午,《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马钢矿业南山矿和尚桥选厂生产现场,惊奇地发现这里“人烟稀少”。
上午10时许,在该厂党支部书记卢德胜的办公室,《中国冶金报》记者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卢德胜介绍道,近几年,该厂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加快生产节奏、提高生产效率,一直探索生产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发展之路,特别是在2019年与中国宝武融合后,按照“四个一律”(制造环节操作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机器人、运维一律远程、服务环节一律上线)要求,努力打造数字化工厂。通过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现在该厂基本实现集控一律集中、碎矿智能控制、磨选智能专家管理、机器人巡检、设备自动诊断、泵房远程一律启动、主厂房无人化等。
“和尚桥铁矿无人驾驶运矿车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一种基于概率栅格的护堤检测算法’的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卢德胜建议《中国冶金报》记者去智慧制造中心直观了解集控中心的运行模式。10时30分许,《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环形状的智慧中心,当班的乙班调度王秀才介绍,在这里可以实时了解细碎筛分、新环水系统运行、捞砂、品位在线监测、排尾等情况。“根据每天实时监测和安排人工巡检掌握到的设备运行状态,我们每天上午进行3小时的定修,及时把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确保了设备21小时安全高效运转,为完成精矿品位66%以上、尾矿回收率66.86%以上目标任务提供了关键支撑。”他说道。
“选厂领导高度重视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工厂建设。如今,我们这里能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操作的工序,一律能减则减、能精则精、能优则优。原先依靠人工巡检的长1600米的5号胶带运输机钢构通廊改成机器人巡检后,可在环形轨道上连续运行。机器人对皮带通廊内部的生产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生产安全情况进行观察和判断,具备设别胶带机托辊脱落、皮带跑偏、烟雾感应报警功能,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隐患排查准确性,节约了检修成本。”王秀才继续说道,“我们实施的铁路智能运输管理集控系统加速优化了十里南山铁路运输设备条件,转变了铁路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了全电子计算机联锁、调度计划自动生成、机车车辆自动跟踪与管控等功能,告别了传统行车调度中的‘一张图’‘一支笔’‘一部电话’的作业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组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就是你们取胜市场的法宝。”《中国冶金报》记者说道。
《中国冶金报》(2023年01月10日 01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