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钢何新江(王汉杰 摄)
本报记者 王汉杰
这些天,全国钢铁行业劳动模范、酒钢集团首席技师何新江迎来喜事:由于2022年成绩突出,何新江劳模创新工作室从酒钢2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中脱颖而出,近期被推荐为甘肃省劳模示范工作室。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酒钢宏兴炼轧厂大棒线作业区,走进何新江劳模创新工作室,与何新江进行了交流。
《中国冶金报》记者一边与何新江交谈一边拍照,镜头里的何新江表情始终严肃,不喜于色。“有了喜事,怎么还那么严肃?”记者问。“心里是高兴的,但每添一份荣誉,便是增加一份责任。”何新江答,旋即露出淡淡笑容。
谈到2022年工作室的成绩时,何新江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工作室有11位成员,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名。2022年,工作室成员勠力同心,在技术攻关、品种钢开发和提产增效方面做出了贡献。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将粗轧轧机间张力由正张力调整为微张力,开展终轧速度提升试验,并对加热炉卡钢故障、粗中轧堆钢故障、精轧机堆钢故障进行分析及控制,酒钢大棒线年产量突破100万吨的设计能力,2022年产量创纪录达到123.5万吨。”
走进大棒线生产车间,镜头里何新江的表情更加丰富。他说,一到生产现场,自己就会兴奋。与轧线打了30多年交道,何新江开发出了直径22毫米、25毫米规格竹节钢,直径18毫米、20毫米、22毫米规格锚杆钢,以及直径20毫米、25毫米、36毫米、40毫米规格45号圆钢和电极扁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多个产品填补酒钢空白。他熟悉轧线,犹如熟悉自己的身体;关心轧线,如同关注自己的健康。也正是因为这样,何新江被同事们称作“轧线CEO”。
每次开发新产品,何新江都会积极与技术人员探讨、交流,上网查阅相关技术论文,研究轧机结构及装配步骤。每次试验前,他都坚守在生产现场,对从生产准备、工艺制度到轧制阶段各环节的工艺细节严格把关,收集工艺数据,分析总结数据,确定改进方向,先后解决了许多难题。
何新江总结出“四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工作法。眼勤,就是对轧线生产过程多观察、对岗位工人的操作习惯多观察;嘴勤,就是说到的一定要说到,检修前布置工作时要说到位,生产准备过程中对不符合标准的要纠正到位,在生产总结时对存在的问题要点评到位;手勤,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设备做到勤保养、勤点检、勤分析;腿勤,就是每天该跑到的岗位一定要跑到,每天该巡检的部位一定要巡检,每天该开的班组生产分析会一定要参加。
何新江认为,精轧轧机调整和导卫的装配是棒材轧制生产的瓶颈环节之一,而棒材轧制成功的关键之一则在于精轧轧机与导卫在装配过程中要同时对中轧制线。为此,何新江安排轧机装配人员,在每次换规格过程中,提前两天将轧机交付生产岗位,生产岗位进行确认后,轧机才能上线生产。
《中国冶金报》(2023年06月20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