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雷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工作推进会在鞍钢股份线材厂职工创新(培训)工作基地召开,来自该厂生产一线的创新带头人、高技能人才齐聚一堂,交流成长经验、分享创新成果、签约“揭榜挂帅”攻坚项目,掀起一阵创新热潮。该厂让更多工人在一线迸发出“新”活力。
一线产业工人特别是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近年来,鞍钢股份线材厂聚焦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培养高素质基层劳动者”这个关键,创新培养方式、拓展培养渠道,全面激发一线职工智慧和力量,助力劳动者向“新”而行,为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
搭建帮带平台 建强生产“铁军”
近几年,一线操作职工不足已经成为困扰鞍钢股份线材厂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难题。对此,该厂聚焦职工实操短板,全面实施导师带徒、党员大讲堂、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工匠示范”活动等接地气的举措,在各层级技术状元、技术能手中选拔内训师,开展实用型培训。
许多职工因此受益,快速成长。该厂2号生产线主控工刘岩便是其中之一。随着鞍钢股份调整品种结构力度逐步加大,该厂难轧品种越来越多。每次轧制大规格冷镦钢时,刘岩都很紧张,生怕因掌握不好调整要领而轧出废品。“现在不怕了,厂里让高技能人才给我们进行专业讲解,我很快就明确了工艺关键控制点在哪儿、参数怎么设定,干活儿顺手多了。”刘岩咧笑着说道。
除了邀请内训师授课,刘岩所在的党支部还搭台促成“老带新”“高带低”“一对一”“一对多”等各类技术技能帮带对子8对,在作业区内呈现出师傅认真教、徒弟用心学的良好氛围,一大批新生力量迅速成长。截至目前,该厂取得工程师、技师证书的职工达13人,生产岗位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证书的职工占比达65%。
搭建练兵平台 增强实践本领
基层一线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鞍钢股份线材厂注重发挥作业区常态化练兵优势,通过持续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推动职工职业素质和企业生产绩效“双提升”。
“厂里非常支持我们开展劳动竞赛,作业区也乐于通过结合生产重点难点设立竞赛指标,推动岗位之间对标找差,形成自找短板、学习改进,争创一流指标的良性循环。”作为一名常态化练兵的“老兵”,该厂1号线生产作业区作业长尚俊男颇有发言权。该厂各作业区结合生产实际设计开展了“废品控制”“换辊作业”“跑冒滴漏治理”“发货大比拼”等各具特色的劳动竞赛,激励更多一线职工坚定技能成才之路。截至目前,该厂1名职工获评为鞍钢集团技术能手,并代表鞍钢集团参加全国性技术竞赛;1名职工获评为鞍山钢铁技术状元;5名职工获评为鞍山钢铁技术能手。
为更好地开展以练代培,该厂各作业区百花争艳,形成不同载体。其中,两线生产作业区常态化开展“一岗多能”实战练兵,让轧钢主操作和轧钢副操作岗位人员互换、集卷和勾线岗位人员互换、粗中轧岗位人员学习加热岗位作业要领,目前具备“一岗多能”职工占比达到70%以上;设备作业区建立实训练兵场,定期开展设备装配及调试等实操演练及技能比武,形成“拿技能说话、用本领服人”的工作导向,激发职工立足生产一线学习技术、钻研难题的热情,提升整体实战能力。截至目前,该厂14名职工总结的先进操作法获得推广,为生产稳定顺行做出积极贡献。
搭建创新平台 塑造领军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者要拥抱新技术、培养新技能。
近年来,该厂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领军人才上不断寻求新突破,先后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芦革、王广军等“蓝领精英”,“王广军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青年技术技能骨干刘敏创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该厂创新第二梯队正在快速成长。
以技能领军人才为引领,以“技能大师工作站”为龙头,集“项目优化—平台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群众性创新生态体系在该厂日趋成熟。该厂还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组建“技师+工程师”团队、销研产团队,为高技能人才参与引领符合行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线材产品研发创造条件,锻造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截至目前,该厂职工申报并完成创新项目40余项,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午间技术交流一小时”是该厂在技术人员中推广的研讨模式。大家通过研讨可以共享资源,并分享经验、学习交流前沿科技知识、合力解决现场难题。正是借助这一平台,该厂1号线生产作业区与设备作业区发挥专业协作优势,联动对吐环参数进行有益调整,共同消除了控冷辊道堆钢事故隐患。今年2月份,该产线成材率稳步提升。
《中国冶金报》(2024年04月1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