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重庆钢铁轧钢厂生产技术室,二级模型工艺主任师,长寿区科协工业专家服务团成员。他扎根热卷产线生产现场15年,坚持科技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个人价值先后获得长寿工匠,中南钢铁优秀科技工作者、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创新达人等荣誉。
每当有人问他如何做好创新工作时,袁伟总是回答道:“创新就是要围绕生产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输出创新成果。”
轧钢厂热卷产线加热炉炉后辊道同时出现两块板坯,会导致板坯进入轧区后数据被覆盖无粗、精轧二级设定的堆钢事故,严重影响产线生产稳定顺行。
遇到“卡脖子”难题没有现成的办法,那就现场找办法。想到这,袁伟开始琢磨。他利用主题党日活动的契机,召集大家一起商讨难题,一起扎根现场。最终找到了导致类似废钢事故重复发生的问题点,一是板坯出炉完成到粗除鳞箱前热检无数据跟踪,导致板坯进入轧区后跟踪错误,无二级设定堆钢;二是出炉板坯未及时到达粗除鳞箱前热检时,画面无有效报警提示。
秉着“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想法,袁伟牵头成立加热炉炉后辊道板坯数据被覆盖废钢攻关小组,在结合生产现场实际,经多专业多次制定、修正解决方案。
为让措施落地,早日解决堆钢问题,袁伟带领团队把更多精力放在优化方案的细节上。
“3号炉出炉板坯,由于炉后辊道故障,板坯出炉后停留在炉后辊道未送往轧区,此时1号炉板坯出炉完成,但系统将暂缓发送1号炉板坯出炉完成信号,这样1号炉的板坯数据就不会覆盖3号炉板坯,待人工干预3号炉板坯经过粗除鳞箱前热检并复位炉后辊道有钢信号后……”袁伟详细的介绍着优化过来的方案,谈起专业知识,他总是滔滔不绝,甚至可以说是“啰嗦”,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字。
方案的落实有效避免了类似废钢事故的重复发生,平均每月减少类似废钢事故停轧时间103分钟,有效提升了产线轧制稳定性,创造经济效益10.1万元/年。(吕艺雯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