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已到,寒意浓浓。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球团公司的封闭原料棚内,闷热如蒸笼一般的环境中,党员魏晓光已经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他目光如炬地查看着原料的外观性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虽满脸汗水却难掩收获“第一手资料”的喜悦。
对原料进行了初步了解后,党员魏晓光马不停蹄地回到办公室,将原料信息录入到“工业试验资料库”,并与之前成功完成生产工业试验的原料进行深入对比,着手谋划新的原料配比方案,为下阶段的工业试验做足充分准备。
从今年年初开始,河钢集团张宣科技球团公司锚定“一切以效益为中心”,开启了“生产工业试验”模式,不断寻求“低成本、高质量”的高品质球团矿最佳配比。作为技术质量科科长的党员魏晓光,首当其冲扛起了攻关重任,带领技术人员,凭借硬核技术实力相继攻克66品位精粉、68 品位精粉、69 品位精粉、含镍球团矿、氧化铁皮等多项低品位原料的技术难题,让回转窑把“粗粮”吃出了“细粮”的效果。
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党员魏晓光和团队坚定“不论粗料细料,都要生产出高品质球团矿”的信念以及无数个日夜默默付出的结果。别看“粗料”与“细料”只是简单的一字之差,但对生产工艺而言,可谓是巨大的挑战。为了找到最佳原料配比,党员魏晓光带领团队依据每个试验原料的特性量身订制试验方案,从上道工序延伸到下道工序,细化到每个生产环节,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督。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厚积薄发。“为了验证试验原料在球团生产中的配加效果,我们选择以基准期、试验期进行对比分析,从磨前磨后细度水分、生球质量指标与膨润土配比、成品球团矿强度粒级等方面着手,详细地记录工艺参数、质量指标,确保为下阶段生产提供最可靠的依据。”回忆起一系列工业试验,党员魏晓光仍是满脸的紧张感,试验中遇到的那些困难让他至今难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试验从起步阶段就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尝试配加66 品位精粉过程中,党员魏晓光和团队成员做足了功课,他们经过反复修改才确定了最优配加方案,操作过程
更是全程跟踪、督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非常成功,造球性能、热工参数、燃耗指标得到验证,球团矿质量受控。这使得他们信心倍增,迅速开展了配加68 品位精粉、69 品位精粉的工业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为后续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难的是配加原料从粉状变成了块状、片状,导致混合精细度大幅降低, 对造球性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工业试验的进一步深入,追求极致的党员魏晓光和团队又开始了更高难度的挑战。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价格更低廉的镍矿和氧化铁皮上,相继进行了配加20%镍矿和配加5%氧化铁皮的工业试验。面对难上加难的生产工艺,他们没有退缩,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现场讨论研究,在反复斟酌后确定出最终试验方案,并针对各种不利因素做好了应对政策。
万事俱备后,“初次试水”的党员魏晓光还是不放心,全程紧盯,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全力确保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那段时间,党员魏晓光整日整夜“泡”在现场,一心系在试验上,全然不顾发黑的眼圈。直到试验成功,球团矿物理、化学指标均满足氢冶金球团矿质量要求,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他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
“一系列工业试验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们解锁这一降本‘密码’的信心。”看着那一串串亮眼的数据,党员魏晓光信心满满。(曲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