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州钢铁搬迁升级项目建设阵地上,动力厂制氧车间杨军以匠心筑梦,用智慧点亮了新厂区的通电之路。他不仅是一位在电气工程领域深耕细作、业绩卓著的技术骨干,更是一位在新厂区建设工作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肩负重任谱新篇
当夜幕降临,新厂区依然灯火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与电焊的火花交织成一幅壮丽的建设画卷。在这片繁忙的土地上,杨军的身影显得格外坚定。他穿梭于各个施工点,检查电气设备的安装进度与质量,监督电缆铺设是否符合规范,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接到通知,让我带队参加新厂区公辅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时,我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也夹杂着一丝不安。因为面临新老厂区两边跑的问题,能不能把工作干好,心中也是捏了一把汗。”杨军感慨地说。
新厂区作为公司的战略重点,总投资上百亿元,规划面积广阔,涵盖多项先进生产设备,将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而电气系统作为整个厂区的神经网络,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接到任务后,杨军深知这份责任的重大,
他明白这项任务不仅考验他的专业技术,更考验他的统筹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智慧。面对挑战,他选择迎难而上,决心以最高标准完成使命。
智慧攻坚 克难制胜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莫说施工,生活都困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倾注大量心血。”与杨军一起到新厂区建设的同事何伟说。初到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空旷的土地,尘土飞扬。生活设施简陋,施工条件艰苦,但杨军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迅速投入战斗。在那段日子里,杨军几乎全天候驻扎在工地,清晨曦光中开始工作,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临时住所。他的身影成了工地上一道坚毅的风景线,激励着每一位建设者。
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难题。施工队在安装关键设备时发现设备尺寸与预留空间存在细微差异,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安装。发现问题后,杨军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经过多次讨论和现场尝试,找到了通过微调设备位置和角度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此外,在安装铁后空压站变压器时,遇到低压侧母线与低压进线柜母线连接错位的问题。母线是定制的,无法轻易调整。了解实情后,杨军凭借丰富的经验,建议更换变压器低压侧的绝缘子来调节尺寸解决了问题。
新厂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杨军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主动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保持沟通,协调解决交叉作业中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在他的带领下,电气团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精神。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
质量至上 安全为本
在杨军看来,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两条生命线。他始终坚守着这一原则,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在他的监督下,共发现了120余项质量问题、隐患问题和安装不合理现象,并及时与项目部沟通,确保问题得到整改。
在安装变电站10kV馈线过程中,开关柜馈线出口防小动物封堵由于设计原因,使用的封堵材料气温高时普遍出现稀释掉落现象,杨军建议先用封堵材料填充再调制无机防火堵料对其表面覆盖硬化,解决了施工作业中的难题,也保证了今后安全供电。此外,在发现110kV变电站内单梁行车缺乏电气和机械限位装置时,杨军要求施工方立即整改,增设必要的安全设施,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安全不容马虎,只有严格做好事前检查整改,才能有效确保后期供电安全。”杨军说。
现如今,新厂区的设备已进入调试和热态试车阶段,杨军负责的部分为项目整体交付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望这段经历,他说:“这段日子虽然辛苦,但看到新厂区从无到有,逐步成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杨军是达州钢铁众多建设者、奋斗者的缩影。他的奉献与担当,不仅推动了新厂区的建设进程,更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的重量。正是有了像杨军这样的奋斗者,我们的企业才能不断迈向新的辉煌。( 何涛 秦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