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喜 李雨臻
近日,首钢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用82天的时间,终于摸清了三期制粉电缆沟的“家底”,也疏通了隐藏在此处的“梗阻”。如今,经过清理后的电缆沟清澈见底,有人开玩笑说:“电缆沟亮堂了!现在电缆沟里的水都可以养鱼了!”
自该公司4号高炉建成投产后,三期制粉电缆沟已有10多年未清理,沟里的电缆线均被厚厚的煤粉所覆盖,很多地方电缆桥架被压塌,有些电缆还会“打火花”,里面具体有多少电缆线大家都不清楚。“有一次,在生产过程中,原本10分钟就可解决的接线接头问题,结果排查了几个小时才得以解决。”该作业区职工表示。
“由于电缆线异常复杂,且牵涉到三期制粉的所有设备和4号高炉控制柜等设施,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做好电缆线清理工作,制粉作业区开了5次专题会,生怕影响高炉生产。”作为该作业区“何爽工匠场”领衔人,何爽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
去年12月初,按照SQTI(水钢全员快速改善)环境治理色区转换、重大风险防范措施要求,“何爽工匠场”牵头讨论并拿出了方案。
为慎重起见,在动手清理前,该作业区做足了功课。为避免在清理过程中伤及电缆线,同时还能把工作做好,该作业区首先组织人员对电缆线所有的裸露点及有可能发生触电、进水浸湿、漏电等情况的点位排查了一遍,并做好标记,再联系电气作业区专业人员对漏电的电缆线进行处理。之后电气作业区进行第二次排查,制粉作业区又组织人员再次确认后,“何爽工匠场”及相关人员才开始着手处理电缆沟问题。
“清理工作开始时,大家都傻眼了,电缆沟里不仅有煤粉煤块,还有煤油、油漆桶、石头、焊条等五花八门的‘历史遗留物’,越往下清理越复杂,需清除的垃圾过多不说,还极易因操作不慎破坏电缆线。”该作业区职工回忆道。
这一电缆沟深1.1米,宽0.8米,沟内横亘着0.45米的电缆桥架,两边的空隙一边为0.15米、另一边为0.2米,人下去勉强只能横着站,但无法转身,铁锹、锄头等常用工具无法施展“拳脚”。于是,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针对现场环境,“何爽工匠场”与检修组人员“量身定制”了几款特殊工具——找来钢管制作耙钩,便于在狭窄的电缆沟里掏杂物;用角钢焊接可以托住电缆的“小座子”,为的是不让电缆线再浸泡在水中;把铁锹两边锯下,把底部焊卷过来再抠几个小洞,便于在电缆沟内掏水、油污、淤泥等杂物……他们还为这些小工具的手柄穿上了胶管和胶套,防止破损的电缆线造成事故隐患。
“我们一边处理问题,一边整理电缆线并进行捆扎,再把它们整理到桥架上,电缆沟里石头多,最重的有50多公斤,电缆桥架和人员站立受限,有些大石头只能采取破碎的方式,一小块一小块地由两人合力将其取出来,有些石头还需要大家选取适合的角度才能取出来。”何爽介绍道。
由于设计局限,电缆沟没有排水沟,时常会积水,该作业区还组织职工新增设了排水沟。
据介绍,此次制粉作业区职工共清理三期制粉电缆沟46米,不同型号的电缆85根;清理电缆沟积料130余吨,制作垮塌电缆线桥架10米,安装支撑架座子5个;制作安装电缆沟盖板38米;覆盖废弃皮带50米。
《中国冶金报》(2025年04月09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