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成为钢铁企业开拓新局的关键密码。在方大萍安钢铁,有这样一位“数字领航员”,他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带领团队在企业数字化建设的征程上一路高歌猛进,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就是方大萍安钢铁大数据中心大数据管理科科长黄清荣,因工作业绩出色,今年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
黄清荣,今年48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他多年扎根生产一线,有着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自调入方大萍安钢铁大数据中心后,肩负起推动企业数字化变革的重任,开启了一段用数字重塑企业生产经营逻辑的奋斗历程。
走进方大萍安钢铁厂区,一座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智能管控中心格外亮眼,它也是江西省钢铁行业建成的首个智能管控中心。黄清荣主导其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维。这个投资约500万元、占地350平方米的智能管控中心,历经150天的精心打造,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
智能管控中心内一块长20.48米、宽3.36米的LED数字大屏尤为夺目,它是展示企业运营状况的“智慧之窗”,将生产工序、工艺流程、能源管理、采购销售、安全环保等关键信息整合呈现,不仅显示实时数据,还能深入分析各类经营管控指标,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建设初期,对该中心的功能规划、现场布局,黄清荣全程亲力亲为。他带领团队对海量原始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搭建起一套覆盖企业产供销全流程的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从传统的事后管理、人力调度,迈向实时决策、自动协同的智能化阶段。智能管控中心不仅是一个“智慧大脑”,为企业的高效运转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还成为了方大萍安钢铁国家级3A景区的特色研学参观项目。自启用以来,已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和研学团队参观、调研38批次,收获广泛好评,成为展示企业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黄清荣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主导开发的一系列信息化和智能化项目,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方大萍安钢铁的大数据监督平台,是黄清荣带领团队为企业打造的“数据监督卫士”。平台广泛收集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数据和外部相关信息,通过专业的对比分析,迅速捕捉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异常数据。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启动问责监督机制,有效堵住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00万元,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能。
炼钢出钢时间的精准把控,一直是钢铁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以往,方大萍安钢铁的转炉炉长依靠肉眼和经验来判断,出钢时间准确率低,导致冶炼节奏缓慢,氧气、合金、钢铁料等原料损耗高,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黄清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导开发了炼钢出钢时间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神经元传播原理,构建多层网络模型,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结合当前冶炼条件,能够精准计算出钢水的最佳出钢时间,为冶炼提供科学参考。模型投入使用后,出钢时间准确率(一倒率)从52.1%大幅提升至61.7%,氧气、合金、铁料等原料损耗明显降低,每年可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约600万元。
作为一家大型钢企,方大萍安钢铁采购的物资多达2万余种。过去,物资的进厂、验收、库管、发货等工作只能采用传统手工操作和纸质单据,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还容易出现误差。看到企业的这一痛点,2022年初,黄清荣凭借对企业工艺流程、装备条件和技术储备的深入了解,决定自主开发智能物料管理系统。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8月,这套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如今,方大萍安钢铁物资采购的各个环节,从计划申报、合同签订到仓储管理等,只需通过手机二维码扫码即可轻松完成。这一系统的应用,大幅削减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物资流转效率。经测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约120万元。
面对生产现场库储存不足带来的钢材倒运难题,黄清荣召集相关部门共同攻关,建立网上产品虚拟库,实现了产品销售订单的网上虚拟流转。满足特定条件的订单,可直接在生产线现场发货,有效减少了产品的二次倒运。这一举措不仅每年为企业节约运输成本约130万元,还大大缩短了发货周期,提高了发货效率。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征程中,黄清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与担当,他在数字世界中为企业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道路。他的创新成果,不仅为方大萍安钢铁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为业内其他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他主导开发的部分项目在省内其他钢厂得到推广应用。“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当每个岗位都有‘数字工匠’,传统钢铁产业就能焕发新的生机。”黄清荣坚守这一理念,点亮数据灯塔,以期照亮企业智能制造的探索之路。(李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