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生产的世界里,高温是常态,技艺传承是命脉。在方大萍安钢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热浪滚滚的环境中坚守,用汗水书写责任,用传承延续钢铁的力量。
高温淬炼促成长
夏日,方大萍安钢铁湘东炼铁厂烧结车间的烧结主机铺料平台,灼热感扑面而来,炉膛内熔岩般的火流与跳跃的矿料散发着逼人的热气,环境温度居高不下。李庆伟,这位年轻的看火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
刚接触看火工作时,李庆伟面对的是陌生的炉膛状态判断、复杂的风压调控,以及高温环境带来的生理挑战。炉膛内的火流变化莫测,风压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烧结质量,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准把控。他跟着师父邓桥辉,从最基础的观察炉膛形态、识别矿料熔融状态学起,在高温的平台上一遍遍练习操作,汗水浸湿工作服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未退缩。
言传身教传匠心
邓桥辉,一位资深的看火工,不仅深谙烧结工艺的精髓,更懂得如何将毕生所学传递给后辈。在机器的轰鸣和热浪的包围中,他对李庆伟的教导细致入微——从风压波动时如何快速调整参数,到不同矿料配比下温度的控制技巧,再到识别熔融形态异常的关键信号,每一个操作细节都手把手分解演示。
“精准操作要成为本能!”这是邓桥辉常对李庆伟说的话。为了让徒弟真正掌握技能,工作之余,师徒二人总会凑在一起,反复复盘遇到的疑难杂症与典型问题,把枯燥的烧结工艺理论融入具体实践场景中。有一次,炉膛内矿料熔融出现异常,李庆伟一时慌了神,邓桥辉一边冷静操作调整,一边在旁讲解判断依据:“你看这里的火流颜色偏暗,说明温度不够均匀,得稍微加大一点儿煤气量,但要注意风压配合,不然容易结团……”在师父的沉稳引导下,李庆伟逐渐学会了在突发情况下保持镇定,精准应对。
如今,李庆伟和邓桥辉师徒二人默契无间。上半年,他们所在岗位实现了设备与人员安全作业率100%、事故为零的亮眼成绩,烧结关键质量指标100%受控,通过狠抓混合料水分、炉温等核心要素,吨矿煤气消耗稳步下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师徒二人在高温下的并肩作战,是邓桥辉的倾囊相授,更是李庆伟刻苦钻研的回报。
在方大萍安钢铁,像邓桥辉和李庆伟这样的师徒还有很多。他们在高温下传递的不仅是操作技能,更是一代代钢铁人沉淀下来的精神——面对灼热环境的坚韧、对待工艺的极致严谨、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担当。
企业沃土育英才
一直以来,方大萍安钢铁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传承,每季度开展“优秀师徒”评选活动,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员工快速成长。通过这一活动,众多优秀的师徒脱颖而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企业还为员工搭建了多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如“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技能鉴定”“员工技术运动会”等。这些平台不仅为员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在这些平台的助力下,方大萍安钢铁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目前,方大萍安钢铁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员工达940人,具备职业技能等级员工达2165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方大萍安钢铁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倡导以员工为中心,把员工当亲人的理念,营造了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师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传承也更加顺畅。师父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徒弟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企业文化的熏陶,成为了企业文化的新载体。
炉火长燃不熄,如同师徒的匠心传承。在方大萍安钢铁,师徒传承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师父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徒弟们点亮了前行的道路;徒弟们则以勤奋和努力,续写着钢铁行业的辉煌篇章。这份在高温中淬炼的师徒情,正让钢铁行业的匠魂薪火,代代燎原。(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