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林海
凭借多年来钢材消费量占比超过50%的地位,建筑行业的一呼一吸都牵动着钢材市场参与者的心。尤其是在2022年,我国钢材市场面对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建筑行业中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近期房地产被国家重申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业内对建筑钢材市场形势的探讨越来越热烈。特别是在房地产面临“退潮”压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加速应用推动传统钢材品种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建筑钢材尤其是传统建筑钢材如何破局成为迈入2023年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1月7日召开的第18届中国钢铁产业链市场峰会暨兰格钢铁网2022年会的分论坛——建筑钢材市场发展趋势高峰论坛上,建筑钢材市场人士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房地产行业复苏关键在需求侧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肖邦国在专题演讲中首先纠正了这样一种认识:“建筑行业并不是只有房地产行业,而是包括房屋建筑,铁路建设,公路、水路和机场,矿山,城市基础设施5个方面。”毋庸置疑,房地产行业是建筑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
“房地产行业复苏的关键在于需求侧。”肖邦国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居民对经济预期及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从而刺激刚性和改善型需求释放。”当前,在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房地产市场金融政策扭转,稳楼市“三支箭”相继射出,构成了信贷、债券、股权融资的政策支持体系,助力房地产稳步回升。
从建筑行业其他领域来看,2022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肖邦国预计,进入2023年,我国将立足长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型电力基础设施、能源安全保供基础设施等将加快建设,为建筑钢材需求释放带来显著影响。
在新基建方面,肖邦国认为,虽然这一领域在疫情影响下显示出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巨大前景,但考虑到规模仍较小,短期内我国仍将以传统基建+新基建的“双轮”驱动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建发股份钢铁集团黑色产业研究院院长崔勤通过线上方式介绍了其对建筑钢材需求的判断。她认为,总体来看,2023年,建筑钢材需求将延续下滑态势,但降幅将较2022年收窄。
“房地产纠偏政策已从量变衍生到质变,‘保交楼’将成为政府托举房企的主要抓手。”崔勤特别指出,“保交楼”要解决的就是政府纾困资金规模小、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高、符合纾困条件的项目数量较少等问题。她预计,202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用钢需求将下降4%~7%。
崔勤认为,房地产需求长期下行或不可逆。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总人口及城镇化率增速放缓,将带动房地产需求持续回落;另一方面,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投机性需求或难有改善。不过,当前我国10年~20年房龄的房屋占比较大,旧房更新需求仍有较大空间。崔勤预测,2023年,我国建筑钢材需求量约为4.94亿吨,同比下降1.2%。
建筑钢材未来将加快品种优化升级
虽然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但建筑钢材仍是我国众多钢铁企业的支柱产品。针对建筑钢材未来发展,肖邦国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开展市场分析,优化产品结构。随着我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大力发展钢结构带来重大利好。未来,建筑钢材将向着高强化、高韧性、耐腐蚀及良好的可焊接性等方面优化升级。钢铁企业要紧跟市场变化,结合自身定位调整品种结构。
二是开展生态设计。一方面要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LCA)工作,另一方面要开发低碳/零碳产品。此外,钢铁企业还要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评定,从而提升自身产品及品牌的含金量。
三是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卓越的品牌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一方面要通过综合考量产品质量一致性、产品认证、荣誉奖项,以及企业层面的质量保证能力、创新能力、企业诚信、服务水平等,开展建筑用钢“放心品牌”认证;另一方面要开展建筑用钢质量分级认证。“这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证明质量水平的最好方法。”肖邦国说道。
四是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一方面要开展绿色工厂认证,这有利于化解钢铁企业“能耗大户”的被动局面,帮助客户进行判断,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另一方面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这是一些客户进行招标采购的重要评分项。
五是加强标准引领。肖邦国提出,钢铁企业要积极牵头、参与各类标准制定、修订,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从而奠定各类认证的基础。同时,要形成企业标准化战略,将先进的标准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有力支撑。
针对建筑钢材市场基本面,崔勤预测道:“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不断优化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不足、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或将减小。今年上半年,考虑到外部经济压力仍大,而房地产信心修复属于慢变量,基建需求仍将维持一定韧性,预计钢材市场将震荡偏弱运行。今年下半年,随着需求在政策刺激下逐渐复苏,市场存在阶段性供不应求的可能,预计下半年市场走势将强于上半年,今年钢铁企业利润将前低后高。”
《中国冶金报》(2023年01月10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