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惠平)11月23日,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19(第八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京召开。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屈秀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新创,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观点。与会领导和企业代表围绕技术升级、产品提质,管理优化、效益提升,全流程降本增效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苗长兴指出,钢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发展,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二要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包括新一代的信息经济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第三要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第四要强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重点在培育优质企业、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方面发力。第五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升管理创新水平。
牛犁预计,今年的GDP增速有望达到6.2%左右,再低一点可能达6.1%左右,预计明年GDP增速可能达到6%。他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效应对各种复杂的不确定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
屈秀丽在会上对今年以来钢铁行业运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后期钢铁行业运行形势进行了展望。
李新创认为,技术提效、管理降本既是当前钢铁行业发展的关注点,也是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钢铁工业提质增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保压力大、企业管理有待优化、多元产业发展缓慢、钢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智能制造水平有待提升等。钢铁行业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环保提升、产品做专、成本优化、协同发展、智能制造、管理提升、多元化发展等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全面提升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
赵沛在讲话中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28.2%。强制性减排二氧化碳的时代将来临,这必将倒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及前沿的减排技术。当前的BAT(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最佳实用技术)主要包括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的高效转化、绿色化的生产流程、绿色物流和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等。他同时指出,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应该适时、有序、科学地发展电炉炼钢,但不是一哄而上,而是要从环保、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这是调整钢铁生产结构、建设低碳钢铁工业的治本之策、必由之路,我国钢铁工业应当提前布局、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部长徐飚,上海期货交易所商品一部高级经理冯夏宗,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张刘瑜,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规划部部长助理赵丹,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经济处处长赵峰也做了精彩演讲。
来自国家相关部门和各钢铁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境内外媒体记者200余人出席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