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陈曦
本报讯 12月22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鞍钢集团、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钢铁行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高峰论坛在鞍山举行。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副总裁王文金作了《不忘初心深耕主业 锐意创新做强特钢》的主题讲话,回首了峥嵘岁月,总结了经验得失,展望了未来远景。
图为王文金在论坛上。(本报记者顾学超 摄)
王文金回顾了中信特钢发展历程,与大家分享中信特钢发展的五方面的经验:
一、发扬工匠精神,一心一意发展特钢,做精做强特钢产业。
坚持特钢之路,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经受得起诱惑。这是一条孤独和失落相伴的路。投资大,周期长,质量要求高,没有始终如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能半途而废。发展特钢,要能经受起螺纹钢等普钢赚大钱、大赚钱的诱惑!
二、干好特钢,要虚心学习,敢于创新突破吃螃蟹的同时,要老老实实学习国外成熟有效的先进经验。
1993年12月11日第一次董事会指出,装备是生产特钢产品的基础,必须要20年不落后,我们要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正是本着这种创新精神,我们大胆的决定引进德国的四位一体的连铸连轧短流程特钢生产线,并委派大量骨干多次到奥钢联、德国巴登钢厂等国外先进同行处学习。项目于1995年9月28日奠基,1998年5月18日顺利投产,创造了中国特钢时代的飞跃!
2005年与住友小仓合作,投资建设一条轿车齿轮箱用钢生产线,学习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此进入了高端汽车零部件用钢领域。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目前中信特钢的汽车用钢质量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日本,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年汽车用钢将达到250万吨。
三、人才是特钢成功的根本,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文化包容,以人为本。
信特钢在引进人才时不拘一格,组建了一支以引进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并始终坚持把员工看作是最宝贵的资产和最大的资源,不断投入。着力构建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面的人才发展通道,着力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复合型人才和“大工匠”,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了员工整体素质,支撑了生产经营和管理改革。
四、坚持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坚持走国际化战略,坚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同行较量。我们建立了能融入国际市场的经营和技术开发体系,注重用全球化的思维配置资本、选拔人才、引进技术和占领市场,注重用国际标准和要求评价考量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注重商业模式的国际化,在海外设立了13个代表处,加快了境外布局,实现了产品和客户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升。
五、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在“两型”企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属企业的环保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居行业先进水平,铜陵泰富和泰富特材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国内相关行业“两型”企业建设典范,兴澄特钢、新冶钢、青岛特钢被列入工信部第一批17家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
最后,王文金表示,明天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仍将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践行中信发展理念,为中信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问鼎于世界特钢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