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搅动了各行各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自疫情暴发以来,便有人将其称为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罕见且无法预测的重大事件),也有人认为是“灰犀牛”事件(大概率的潜在危机),两派各执一词。
如何看待这场事件,其实考验着钢铁行业及企业的心态与格局。全球范围的大流行病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将其定义为“黑天鹅”事件,难免有归咎于外界而忽视审视自身的意味;而如果视其为“灰犀牛”事件,则考问着自身是否事先建立好风险防范和抵御机制,以及是否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这是一种积极心态与强者逻辑。
钢铁行业是在磨难中砥砺出“坚强品格”的行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不断“翻山越岭”“四渡赤水”,应对挑战早已成为我们的强项。如果看向较远的历史轨迹,“三打两千六”是突破产量桎梏的挑战,改革开放是凤凰涅槃的挑战,我们交上了一份不负时代的答卷;如果看向近处,“十三五”期间化解1.5亿吨过剩产能是刀刃向内的魄力挑战,应对美国“337调查”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实力挑战,我们通过高效出击站上胜利的制高点。
因此,面对疫情,钢铁行业必然也应是强者姿态,以“灰犀牛”视角观之,既要在“危”中看问题,以识别深层次问题与风险的眼光,正视其对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也要在“机”中紧作为,抢抓相伴而生的发展潜力与机遇,勇做时代弄潮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一方面,在“危”中看问题,入木三分。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将钢铁行业目前发展中的问题充分显现。这些问题在疫情的“推波助澜”下,要么从“冰山一角”化身“庞然大物”,如产量增长快、市场需求下降问题;要么从“老生常谈”变成“迫在眉睫”,如产业集中度、原始创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看清表与里、深入剖析,从而为对症下药和建立长效机制提供指引。
表面上看,供需失衡加剧、新增产能的风险是市场消费需求下降造成的,实际则是由于一直未解决的产业集中度低和自律不足的市场理念问题;卡脖子技术和产品难题表面上是科技创新投入的问题,深层次原因则是根深蒂固的粗放发展理念及方式未根本扭转所导致;低碳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面上是技术水平、发展方式问题,根源则在于企业发展格局和对国家大政方针、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把握与理解。疫情将这些问题“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重新审视才能正确应对。
另一方面,在“机”中紧作为,化危为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自古危与机便如孪生兄弟,同生共存。疫情带来的“危”是显而易见的,而其中蕴含的“机”更要奋力把握。
疫情为钢铁行业及企业提供了难遇的啃“硬骨头”的外部动力与契机,我们应将其自觉内化为动力,进行一场自我革新。比如,理念的进化,摈弃钢铁小国思维,清理废止阻碍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不合理制度;发展模式的迭代,由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目标的进化,从达标排放的被动承担转化为主动承担更高质量、更高追求的绿色发展责任;等等。
与此同时,疫情也催生了诸多崭新的机遇。比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出不仅成为“钢需”新阵地,也为钢铁行业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创造了时代条件,更因其所蕴含的广阔创新空间和强大增长潜力而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在加快兼并重组步伐的进程中,钢铁企业可借机着力深化内部整合,找准自身定位和核心竞争力,摸索出行业突围之道;以产业链思维推动钢铁绿色发展,形成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等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灰犀牛”事件观之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考验着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潜力。让我们在新一轮的冲击与挑战中进一步提高站位、砥砺自身,以强者姿态坚定信心、踏浪前行,以更高的格局与姿态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