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徐可可 报道
实习记者 朱亚明 摄影
12月30日,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永利、副研究员邢天添、研究专员王静一行来到中国冶金报社座谈,双方围绕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工业文化等进行了交流。
中国冶金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玉千,党委委员、副社长熊余平,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兼钢铁部主任刘加军,咨询研究中心主任苏亚红,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申延军参加了座谈。

图为座谈会现场
双方就《支持钢铁工业绿色发展金融政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课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陈玉千表示,当前钢铁工业低碳绿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希望能通过工信部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制造业是关键。钢铁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制造业整体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相比于其他行业,钢铁行业减碳面临更多困难,尤其是目前还正在探索经济适用的减碳技术。氢冶金技术被寄予厚望,但还在工业试验阶段,还没有实现大规模化产业化。可以说,钢厂在绿色设备改造、绿色运输改造、绿色能源改造等各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据专家测算,我国钢铁行业要想实现碳中和,在30年的有限时间内平均每年需投资数千亿元,这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支持钢铁工业绿色发展金融政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课题就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帮助钢铁行业拓宽绿色发展的资金筹集渠道,同时降低资金成本。
朱永利表示,国内多个城市推进制造业产融合作,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产融合作,重要的是“生产”,“金融”是“生产”的资本要素。钢铁行业作为最典型的制造业,减碳任务艰巨,研究如何通过资本要素的配置来促进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冶金报社合作的《支持钢铁工业绿色发展金融政策与实施机制研究》课题,正是希望绿色金融在推动钢铁行业减碳方面为整个制造业做出表率。希望双方能够把这个课题做得深入细致,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办法措施,使课题成果尽快落地。
朱永利介绍道,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方面,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根据工信部公示的各项文件,为在绿色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建立数据库,打上绿色标签,便于金融机构来判断企业在绿色发展当中的进展程度,以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二是与中石化合作,进行化工行业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的研究,为行业绿色制造构建一个科学的标准评价体系。该研究成熟后,未来可向钢铁等其他行业推广。三是近日工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商业可持续的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路径,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精准支撑。根据该指导意见,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正在开展碳财融合(减碳与财务相结合)等工作。四是节能装备支撑项目,帮助绿色节能装备引入中央财政补贴和贷款保险。
双方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现有业务,在推动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领域寻求更多合作。
双方还结合钢铁行业的实际,围绕工业文化遗产的评估、认定、保护、开发与再利用,开展工业文化、工业文明和工业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和宣传推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为座谈后双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