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实习记者 杨悦 报道
林洪 摄影
在8月16日召开的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2年年会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轧钢处(生命周期评价中心、市场调研中心)处长管志杰在做题为《典型钢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报告时,从生命周期评价重要性、典型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模型构建和碳足迹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该项研究目前成果,并为日后钢铁行业持续深入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给出3点建议。

他指出,全生命周期评价能够有效量化钢铁产品绿色程度、助力绿色新产品研发,作为国际绿色低碳领域的通用标准语言,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将成为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重要依据。
管志杰表示,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按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课题要求,站在钢铁行业与建筑行业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的角度,以典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为研究模型,分析研究了两类建筑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差异,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此次研究中所选取的典型钢结构建筑在碳排放方面优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每平方米减排76.75千克二氧化碳,碳排放量降低22.95%;结合其他案例可以初步得出,钢结构建筑对比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约可减少碳排放14%~40%的倾向性结论。这将对钢结构建筑提高社会认可度、低碳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产生重要积极作用。”他补充道。
此外,管志杰表示,近年来,钢铁企业在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方面积极实践,阶段性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基础整体薄弱、绿色低碳产品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绿色低碳产品信息披露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他建议钢铁行业持续深入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工作应突出以下3个重点:
一是加强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应用。“首先要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研究降低产品环境影响和碳排放的工艺、原料及管理措施,充分挖掘钢铁产品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制订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综合优化方案;其次要积极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关注单位产品的碳足迹指标及综合环境指标,为下游行业提供数据支撑;最后还须突出多行业协同低碳发展,共同开展低碳产品设计,同时完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及产品监测、评估、认证体系,提高低碳钢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比例。”管志杰表示。
二是加强协作,推广高端建筑用钢。管志杰指出,推广高性能、高效能钢材代替普通钢材产品也是须要关注的重点。“推广高强钢、耐候钢、耐火钢等低碳产品,减少涂料、镀层消耗以实现低碳发展。”他表示。
三是加强钢铁与下游企业协同降碳。他建议:“鼓励有能力的钢铁企业开展产业链碳排放研究,与下游企业合作,针对性地了解用户需求,前瞻地将低碳需求反馈到钢铁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推动全产业协同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