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樊三彩 报道
实习记者 朱亚明 摄影
“作为一名一线工人,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近距离领略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聆听习总书记讲话,倾听李总理授课,除了满满的幸福和终身难忘的记忆,更多的是激励、鞭策和作为一名劳模身上应该肩负的责任、使命、担当。”2月8日,在2022年度中国冶金政研会理事大会暨钢铁行业党员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鞍钢集团攀钢西昌钢钒炼铁厂职工杨林谈到去人民大会堂参会的感想时如是说道。
杨林1995年参加工作,20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27年来,一直从事设备维护和点检工作,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甘于奉献彰显品质,更要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劳模工匠精神,传递更多正能量,带领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在创新创造过程中发挥聪明睿智。”他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图为杨林作报告
勤学善思,厚积薄发
从学校到工厂,心中自然有理想与抱负。
1995年,杨林从攀钢技校分配到煤化工厂机修,分配的师傅是厂里的状元、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这位师傅是班里最矮小,衣着也是最脏的。杨林当时心想“难道要干出成绩,就要像他这样的形象吗?”后来经过相处,彻底被他身上独有的敬业奉献、技术精湛、言传身教等品质所折服,更加坚定了要尽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四川省委党校学习了6年,先后获得《经济管理》大专和《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化管理》大学学历。
2003年,杨林被调入厂点检站工作。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要求要有独立解决区域设备的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智慧,要有掌握从设备结构、性能、备件、加工件等一系列的知识水平。“当单位给我配备一台电脑的时候,心里十分兴奋,但从没有过电脑的我,对Word、Excel也根本不熟、对电子图版制图也一窍不通。”杨林回忆道,他心里暗下决心,不懂就学吧,只不过比别人多用点时间。经过不断请教和摸索,杨林用电子图版及CAD制图去加工的零件,至今没有出现一次返工和废品。后来,公司给杨林提供了到高校学习充电的深造机会,在2009年取得了钳工高级技师,与设备结下深厚情感。
在设备点检的工作中,杨林逐步养成了运用“精、细、实、勤、创”作为点检要素,深知“精、细、实、勤”是基本,“创”才是升华、是智慧。在一次单驱动运输线的双驱动改造中,用于在传动辊的另一端安装有逆止器,如安装驱动装置,必须拆除原有逆止器,就造成皮带无法逆向制动的问题。为此,杨林自行设计一套联轴器,既要起到传递转矩的作用,又要起到逆向制动的作用,从而来克服遇到的困难。“这项设计思路让我第一次获得了专利授权,也获得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奖,更让我明白‘知难点不退缩,它是创新的最好题材’。正是这次的疑难问题,使我与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林说道。
敬业奉献 锐意创新
2010年,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西昌开始建设。在新设备、新工艺的“诱惑”下,杨林毅然选择来到西昌钢钒——攀钢二基地这片热土。
在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设备攻关的那段日子里,面对点检专业人员少,工期紧、任务重的现状,杨林没有彷徨和退缩,不分昼夜扑在现场,优化设计、协调场地、熟悉设备图纸、指导安装调试和设备攻关。“当时,第一次整体更换SCP机捣固锤,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所有工友们卯足干劲,鏖战近30个小时,确保检修顺利完工,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攀枝花探望病床上的母亲。”杨林回忆道。
我主要负责点检的设备是SCP机,它是集捣固、装煤、推焦于一体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德国进口设备,使用初期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始终把创新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特别是SCP机捣固锤、托煤底板、凸轮瓦等进口易损件使用周期短、备件消耗大的问题上,始终不想我们的效益就这样被国外企业赚走。”杨林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面对这些难题,公司成立了党员技术攻关团队,由杨林担任团队负责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SCP机捣固锤在线修复操作法》诞生;随后《SCP机托煤底板在线修复操作法》《SCP机捣固凸轮延寿操作法》等独有操作技术相继产生,并运用到生产中去,使SCP机的多项指标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时总结完成的《SCP机高效长寿应用技术》也获得鞍钢重大科学技术奖。
“在我的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功能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操作性思维、控制性思维、装配性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杨林总结道,“正因为这些思维方式在工作中的运用,使我获得38项国家专利授权。”
技艺互授 聚众之智
“2015年,集团授予我创新工作室,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杨林分享道,他坚持以工作室为抓手,推行“融一切创新思路,提自身超凡能力”,鼓励成员开动脑筋,出谋划策;始终秉承“积众之力无所不成,聚众之智无所不能”思想,每年初工作室举行一次“头脑风暴”,形成制订工作目标计划。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利用间隙时间集中理论培训,每年10余期,同时也组织一些实训课程,让大家互授技艺、共同进步;也经常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党课,主要是讨论一些现场难点和改进方案;还与外单位的先进工作室进行交流。“我们工作室也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党员‘一带一’活动,每年都会有3-7对师带徒,从而使徒弟也能在技术技能中快速提升。”杨林分享道,工作室通过互授技艺、培训等方式,仅2021年就有6名成员晋升为工程师,7名获得高级点检聘用,同时,他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并由原来的高级技师,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工作,杨林的创新工作室2019年被四川总工会授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我深知,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以及公司人才培养平台,得益于各级领导倾注的心血,也得益于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杨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