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是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任务,也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0月18日,在太原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二届四次会员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高祥明阐述了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图为高祥明
高祥明在会上介绍了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分析了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梳理了低碳发展路径,并给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钢铁企业利润减少
高祥明认为钢铁行业运行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钢铁供给偏强、需求相对较弱。前8个月,全国累计钢产量7.13亿吨,同比增长2.6%;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6.56亿吨,同比减少0.4%。前8个月,累计出口钢材5879万吨,同比增长1299万吨,增幅28.4%。
二是钢材库存总体处于低位。据钢铁协会统计,9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比去年同旬减少190.42万吨。9月下旬,21个城市5大品种钢材社会库存与去年相比相差不大。
三是行业经济效益下滑十分明显。受需求不及预期和产量高企影响,钢材价格明显下跌,而原料成本保持坚挺,行业利润大幅减少,亏损面超过40%。“原因是同质化钢厂太多了。”高祥明分析道。
他认为钢铁企业要加强自律。他倡议钢铁行业要进行自我革命,加大联合重组的力度,特别是同质化钢企更需要加大联合重组,还要靠市场竞争淘汰落后。
钢铁工业绿色低碳正在路上
高祥明在会上分享了对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4点认识。
一是中国钢铁正在实施史无前例的减量化产能更新计划。高祥明表示,根据各地公示公告的钢铁产能置换项目信息,截至2022年12月底,各地计划新建炼钢产能3.95亿吨、炼铁产能3.51亿吨,相应退出炼钢产能4.34亿吨、炼铁产能3.93亿吨。以上项目中,1.86亿吨炼钢产能、1.68亿吨炼铁产能已建成;0.99亿吨炼钢产能、0.86亿吨炼铁产能已开工,正在建设;1.08亿吨炼钢产能、0.96亿吨炼铁产能尚未开工。
二是中国钢铁正在推进绿色低碳革命。自2020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中国钢铁责无旁贷地做起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实践者,并在碳排放管理、能源结构调整、氢冶金应用等方面积极行动、率先破局。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中国钢企提供了国际统一标准的产品环境声明平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在中国钢铁业已经从理念到行动;《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明确了中国钢铁“双碳”目标和技术实现路径,并提出了代表着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方向的“八大低碳技术”;“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标志着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这项工程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节能降本提升竞争力,也为促进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奠定坚实基础。国内领先的钢铁企业在迈向低碳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已经启动了若干大规模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活动,钢铁低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河钢氢基竖炉已经投产,宝武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已开启工业试验、湛江氢基竖炉正在建设之中,鞍钢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开工建设,且众多钢铁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低碳之路。
三是中国钢铁工业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近年来,钢铁行业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钢铁制造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这一行动为钢铁行业安全健康、品质稳定、效率提升、形象重塑做出重要贡献。
四是中国钢铁行业正在推行世界上最为严苛的环保标准。截至今年2月份,已有46家企业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2.41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在381元;25家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1.56亿吨;还有45家企业正在申报公示,涉及钢产能约1.10亿吨。2025年之前要完成8亿吨钢铁产能改造工程,预计总体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这期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排放装备技术孕育成形,一系列达到国际领先的超低排放治理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
总的来说,钢铁企业既要做到超低排放,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环保,又要做到超低碳甚至零碳制造,因此城市钢厂搬迁已经过时。
低碳冶金技术装备研发意义重大
高祥明指出,各行业各方面要通力合作,进一步强化低碳冶金工艺装备的创新。
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路径可能有哪些?高祥明为大家做了梳理,在短流程炼钢方面,第一种是废钢加电炉,第二种是将铁矿粉电解直接制钢,第三种是氢基还原金属化球团加炼钢。长流程方面第一种是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技术,第二种是氢基流化床工艺。除了这两种长流程外,还有一类是利用高炉的低碳长流程工艺。第一种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第二种是在高炉内利用双钙钛矿裂解二氧化碳炼铁,第三种是氢基熔融还原高炉炼铁。“实现‘双碳’目标路径比较多,有的比较成熟,还有的正在研发中。低碳冶金工艺和装备的开发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高祥明总结道。
高祥明认为钢铁行业与冶金技术装备行业过去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但是关键的装备(硬件和软件)还有很多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当前,中国钢铁行业正在推进“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钢铁改造工程,未来还将长期面临需求转弱和实现“碳中和”的双重压力,对钢铁及相关技术装备企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我们要强化行业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创新水平。
“让我们通力合作、久久为功、携手共赢,为推动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我们的力量。”高祥明最后呼吁道。(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