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报道组成员:陈玉千 王大勇 陈晓莉 顾学超 苏亚红 李倩 姚翰昇 杨悦,本篇执笔:李倩
编者的话
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森特钢集团成立20多年来,立足自身定位,持续创新,研发生产的多项拳头产品获得冶金行业质量金杯奖;打造“澳森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钢厂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等称号;勇担社会责任,进行产城深度融合,实现钢厂与城市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民营钢企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一。对澳森特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行报道,可为其他同类型企业提供样本、借鉴和思路,有助于钢铁行业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澳森特钢高质量发展实践系列报道共计3篇,今日推出系列报道之二·——《以绿为笔 绘就澳森生态画卷》。

今年6月29日,澳森特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澳森特钢)新建220平方米烧结烟气净化脱硫脱硝项目一次投产成功,标志着其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就在2022年,澳森特钢将国家级荣誉——“绿色工厂”收入囊中,成为河北省辛集市获此殊荣的两家企业之一。
12月8日上午,河北省辛集市氢能产业大会澳森特钢交车仪式在澳森特钢举行。这是澳森特钢推进氢能应用的重要时刻,标志着澳森特钢向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近年来,澳森特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并驾齐驱,深化减污、降碳、扩绿等协同工作,构建工艺低碳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让绿色澳森的底色更加鲜亮。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走进澳森特钢,一幅澳森生态画卷清晰呈现眼前。

图为河北省辛集市氢能产业大会澳森特钢交车仪式现场整齐排列的氢能重卡。(裴跃腾 摄)
向绿而行,推进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重点碳排放行业,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澳森特钢多措并举,推进全流程绿色低碳发展。
超低排放改造,是钢铁企业的必修课,澳森特钢高标准执行。
“近几年,澳森特钢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思路,先后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实施了综合减排治理、工艺升级改造等一系列项目。”澳森特钢总经理王喆表示。
该公司对原料大棚全封闭改造,对高炉煤气进行精脱硫,对铁水包加盖,对高炉出铁口进行全封闭,高标准配套建设300多台(套)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做到应改尽改,不放过任何一个产污点。“改造后,真正实现了‘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王喆说。
“以前上班是蓝领、下班是‘灰领’,现在衣服穿几天都是干干净净的。”一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清洁运输作为超低排放改造的重要一环,澳森特钢投资1.1亿元对运输车辆进行升级,购置126辆电动重卡用于厂内运输,使得清洁运输比例超过80%。
高标准的改造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效。2022年,澳森特钢吨钢颗粒物排放量为0.15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78千克、吨钢氮氧化物排放量为0.021千克,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2022年7月份,公司清洁运输通过评估监测验收,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公示;2023年12月9日,包括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在内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通过评估监测验收并在钢协网站公示。”澳森特钢环保节能部部长李焕峰介绍,目前,环保创A工作已进入收尾验收阶段。
节能降耗提效,是钢铁行业最可控、最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澳森特钢将其贯穿于每一个工艺流程中。
铁前,采用烧结废气余热循环利用工艺技术、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收技术等;钢后,采用转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转炉煤气自动点火伴烧技术等……澳森特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深挖节能降耗提效潜力。
“目前,高炉炼铁能耗为361千克/吨铁,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王喆介绍。
提升自发电率,是钢铁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的“法宝”。据了解,每发1千瓦时电,相应需要大约400克标准煤、4升水,产生约272克粉尘、997克二氧化碳、30克二氧化硫、15克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我们先后投运8万千瓦煤气回收机组、10万千瓦煤气回收机组和80兆瓦高温超高压中间再热煤气发电项目,将煤气回收用于发电,取得了良好的节能降耗效益。”该公司风电部部长王岩补充道。
澳森特钢还提前布局清洁能源,上马光伏发电项目。早在2014年,该公司就在轧钢东区厂区内布局了光伏项目,总安装容量为3758.4千瓦,之后装机量逐年扩大。2021年,分布式光伏发电量达到99.93万千瓦时,2022年进一步提升至146.53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8万吨标准煤。
“目前,我们的自发电率最高可达60%。”王喆说,下一步我们将和其他公司合作,在周边村镇的闲置地方布局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提升绿电率。
不仅如此,澳森特钢还努力做到节约每一滴水,被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定为河北省节水型企业。

图为夏日阳光照耀下澳森特钢池塘
“我们不取用一滴地下水。”澳森特钢董事长助理刘磊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
那么,澳森生产用水哪里来呢?
该公司按照“源头全减排、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污水全处理、水质全提升”的工作要求进行节水,用水来自3个途径:建立污水处理中心,对污水进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梯级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将雨水回收处理后使用,有效降低新水消耗量;引入南水北调地表水,作为新水的补给。
“污水处理中心经过不同工序处理后的水,有着不同的用途,不仅供各工序循环使用等,而且深度处理后的水可达到养鱼、饮用的级别。”刘磊说。带着好奇,《中国冶金报》记者来到水处理中心,看到鱼儿在盛着深度处理后的水的鱼缸里畅游,不禁惊叹。

图为污水处理中心
据介绍,2022年,澳森特钢吨钢耗新水为1.48吨,与钢铁行业平均水平2.42吨相比,低40%。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绿色低碳亦是如此,澳森特钢真正将其贯穿在每一个工序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处。
点绿成金,构建绿色生态圈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澳森特钢始终遵循“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原则,坚持把持续打造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作为根本目标,在做好自身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的同时,引领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同打造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共建共享绿色钢铁生态圈,实现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延伸产业链,让产品用于城市建设。为回收固体废弃物,澳森特钢投资8000万元,建设2条先进的高炉热渣制备矿棉生产线,年产矿棉60000吨,于2020年7月30日顺利投产。
据了解,该生产线直接利用澳森特钢炼铁厂生产的热态熔渣生产矿棉,运输距离短,热能利用充分、成分稳定,生产成本只有传统生产工艺的60%~8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该生产线与矿渣、钢渣立磨生产线、钢渣有压热焖生产线形成了多产业协同。2022年,该公司处理高炉水渣173万吨、钢渣81万吨、除尘灰12万吨,实现了固废的高价值利用,且产品用于铺路等建筑领域。
“厂区外面的这条大路,其中一半路修的过程中用了澳森钢渣。”澳森特钢党总支书记、综合管理部部长贺斌介绍道。
为城市输“绿”,让余热余能再发挥“余热”。自2017年起,澳森特钢利用冲渣水余热供应周边村庄及城镇居民冬季采暖。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高炉冲渣水换热分站3座、换热首站1座、中继泵站1座、无人值守换热分站21座,铺设一次管网46.8千米、二次管网166.2千米,完成与辛集市主城区热力供热管网的对接工作,实现与主城区热力管网互联互通。目前,该公司供暖入网面积约为218万平方米,入网超过1.3万户。
“用上澳森的暖气后,我们的生活更上一层楼。”周边群众表示。
变废为宝,让城市污水成为生产用水。澳森特钢让物尽其用,建立的废水处理中心,不仅处理厂区废水,而且收集周边居民和企业产生的废水处理后用到生产中。
“2022年,我们为周边企业处理工业废水量约8万吨,为附近赵马村及周边村镇处理生活用废水2.7万吨。”王喆表示,澳森特钢真正做到了与城市互融共生。

图为光伏发电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从自我绿色到产业链绿色再到让城市更绿,澳森特钢走出了一条与城市深度融合的道路。
与绿共生,绿色文化深入人心
“践行绿色环保,让澳森及周边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绿共生,不仅天更蓝、气更清,而且工作的心情也更加舒畅。”
“在花园式的厂区上班,感觉很开心。”
…………
这是澳森特钢员工对该公司绿色发展成效的切身感受。他们纷纷表示,坚持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今,在澳森特钢,绿色文化已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中,“共建共享”理念已转化为澳森人人、事事、时时的有效行动和习惯。
持续美化、亮化厂区,“垃圾山”成为“山体公园”。澳森特钢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制造体系,努力打造一流的绿色生态工程。该公司累计投资千余万元,历经1年时间,将建筑垃圾填埋场堆成的“垃圾山”进行治理和美化,让其摇身一变成为有山、有水、有绿的“山体公园”。“现在‘山体公园’已成为员工休憩的好去处。”王喆介绍。
全员行动,护绿、增绿、造绿。澳森特钢不仅组建了一支90余人的绿化团队,系统、专业地为厂区增绿、造绿,而且鼓励全体员工争做绿色守卫者。“在澳森,每一棵树都是有主人的,从树苗栽种、浇水、施肥到长成参天大树都有人精心维护。”王喆举例说。《中国冶金报》记者当天看到挂在树上的认养牌,包含认养人名字、树木信息等。
在澳森全体员工的努力下,截至2022年底,澳森特钢厂区树木品种达60余种,大小树木80000余株;通过铺植草皮、播撒草籽等方式,持续扩大厂区草地面积,实现绿化面积39.31万平方米,绿化率达46.7%,真正打造出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花园式工厂。
践行绿色办公。澳森特钢积极引导员工厉行节约、绿色办公,通过倡导“双面用纸”“人走灯灭”“光盘行动”等绿色行动,推行无纸化、数字化办公,避免“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等浪费资源情况的发生,形成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绿色低碳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澳森特钢将巩固现有绿色发展成果,并持续探索新的低碳路径,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澳森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