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经纬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司马红委员代表民建中央作大会发言。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蕴藏巨大增长潜力,是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3月7日,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时建议,应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引导,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容量大、链条长的优势,鼓励各地分工协作、突出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错位发展。对重大项目开展窗口指导,注意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强东部地区科研能力建设,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二是多维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以大带小构筑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以点带线”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建立集群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产业集群及配套体系“合面成体”格局。
三是与时俱进,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公布全国及各地方、各领域关键指标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年鉴,发布年度报告,便于地方掌握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交流协作,促进锻长补短。
四是统筹谋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步走战略。短期,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新动能。中期,构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孵化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争抢发展机遇的新优势。长期,在产业深度融合、区域合理分工、双循环与统一大市场有机互动基础上,构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