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钢铁材料的生产和供给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各根据地,随着部队人数的发展和武器弹药需求的增加,军工也逐步发展壮大,军工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同时为军工配套,钢铁材料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政府与延安边区政府经过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此后不久,蒋介石国民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解放战争开始。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前线对武器和弹药的需求量激增,制造武器和弹药所需的钢铁材料也随之激增。解放战争初期,军工部决定在原有各抗日根据地钢铁材料生产的基础上,一方面扩大土法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开始兴建高炉扩大生铁产量;同时解放区也开始建设电炉炼钢厂,逐步生产军工所需的一些特殊钢材。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扩大,开始逐步接收国民政府管理的钢铁厂,在满足军工生产的同时,开始了解放区的生产建设。
(一)解放战争中小高炉的兴建与生产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原来抗日根据地采用的土法炼铁,已经不能满足军工生产的需要,逐步开始兴建一些新的小高炉,扩大钢铁材料的生产规模,提高钢铁材料的质量。
1.峰峰铁厂和附城铁厂的建设[23]。1945年抗战胜利,河北峰峰解放后,八路军总部在峰峰建立军工八厂,并以陆达等人为主,在此建立峰峰铁厂。
该炼铁厂在陆达等人主持下,建设了炉缸直径0.72米、容积为1立方米、设计日产1吨的小高炉,并试炼铸造炮弹用的灰口生铁。由于该小高炉利用峰峰煤矿的生铁铸管建设了管式热风炉,提高了炉温,小高炉试炼灰口生铁并取得了成功。但1946年秋后,国民党开始进攻平汉线,峰峰铁厂不能继续生产,该小高炉搬迁到老根据地山西长治的附城。
附城铁厂建好后,用壶口铁矿和当地的煤、焦开始试验,继续冶炼灰口铸铁。
峰峰铁厂和附城铁厂的建立和试验生产,为后来建立故县铁厂积累了技术、准备了技术人员。
2.招贤铁厂[24](又称工业部七厂、晋西北炼铁厂)。

▲晋绥七厂的小高炉。(资料)
1947年,晋绥军区后勤部为解决军工生产急需的生铁,决定建设小高炉生产灰口铁,于是委派黄沙、吴奎龙、段尚勇等筹建炼铁厂,并对厂址进行调研。经过多方考察和比较,最后决定炼铁厂建在招贤镇贺家湾。
该地区有丰富的赤铁矿、褐铁矿,也有供炼铁用的石灰石、耐火黏土。同时,贺家湾还有可用生产土焦的煤矿。另外,该地区不仅有用坩埚炼铁的传统,以生产铁锅及铧、犁等农具,而且也是抗战时期为八路军供应制造手榴弹、炮弹和掷弹筒所需白口铁的供应地,具有很好的生产条件。
该炼铁厂高炉参照了1943年延安军工局炼铁部建设的大砭沟木炭小高炉的设计方案,设计了炉高8.2米、容积为4.38立方米、日产1吨的小高炉;同时,为提高高炉冶炼温度,高炉设计了2台75千瓦的空气压缩机和热风炉;1947年5月开始施工,1948年5月完工,1948年6月15日开始点火投产,1948年7月就生产出含硅4%~7%的高硅灰口铁,并达到设计日产1吨的水平,最高日产达到1.9吨。
该炼铁厂的投产,使晋绥军区的手榴弹、炮弹的产量大幅增长。特别是用该炼铁厂生产的灰口铁制造的山炮炮弹,受到前线指战员的好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3.山东博山秋谷炼铁厂[25]。1948年7月,为适应华东地区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对钢铁材料的需要,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决定建设山东博山秋谷铁厂。该厂设计建设1座55立方米日产生铁25吨~40吨的高炉。该高炉炉缸部位用钢板作为外壳,炉体使用耐火砖砌筑,同时设计了用青砖砌筑的3座热风炉;1949年2月开始建设,1949年11月1日建成试生产。但当年11月5日发生热风炉裂缝、高炉料钟坠入炉内的事故,造成高炉炉缸冻结,高炉被迫停产。试生产期间,该高炉共生产铸造生铁150公斤,后该高炉未能修复生产。
(二)兴建解放区第一个现代化炼铁厂——故县铁厂[26]

▲故县铁厂职工自己动手制作出晋东南地区第一台蒸汽机车。(长钢厂史展览馆 供图)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军工生产所需的钢铁材料急需增加,晋东南解放区在峰峰铁厂和附城铁厂生产的基础上,决定建设设计日产5吨小高炉的故县铁厂。1947年5月2日,山西阳泉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山西阎锡山管理的“阳泉矿务局铁厂”,并将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阳泉铁厂”。当时,该厂有2座日产20吨铁的高炉(58立方米)。接管后因为战争,1947年6月晋察冀军区总司令部命令将该厂2号高炉及其附属设备拆迁,转移到晋东南根据地的故县,建设当时解放区第一个现代化的“大高炉”炼铁厂。故县铁厂原筹建的5吨小高炉不再建设。
1947年6月,阳泉铁厂2号高炉开始拆迁,在拆建过程中,将高炉做了适当的扩容,容积从58立方米扩至68立方米;1948年1月10日,高炉建成并正式投产。在建设故县铁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了西沟耐火材料厂和枣臻焦化厂。特别是西沟耐火材料厂,为高炉和焦炉生产了耐火砖。因此,故县铁厂是当时包括矿山、石灰矿、耐火材料和焦化比较完整的一个炼铁厂。故县铁厂的建成投产,解决了解放区军工生产所需的灰口铸铁问题,为解放战争军工生产提供了大量的铸造生铁。
(三)兴建解放区的电炉炼钢厂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军工生产规模和军工品种不断扩大,钢铁材料的需求从生铁的需求,逐步扩大到钢材的需求。因此,解放区开始建立电炉炼钢厂。
1.黑龙江兴山电炉炼钢厂[27]。1945年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在通化二道江接收了伪军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修理厂,在该厂基础上建立了兵工厂。同时,军工部在此建立了电炉炼钢厂,厂长苏维民,政委任克。
1946年1月,由于战事变化,兵工厂从通化转移到珲春,炼钢厂也转至珲春。当时转移来的炼钢厂有设备14台,但由于缺电,电炉未安装,厂长苏维民,副厂长李延林,协理员石桥,该厂有50余人。后该炼钢厂又转入朝鲜阿吾地,1946年底又转到通化。1947年初,炼钢厂又从通化搬迁到黑龙江兴山(现黑龙江省鹤岗市),建立起兴山炼钢厂。当时,该厂建有3吨电弧炉1座、2吨电弧炉2座,于1947年6月炼出第一炉钢。由于该厂缺乏检验设施,钢水成分分析受限,不能生产军工用特殊钢,主要生产含碳量较低的厚壁钢管,钢管进行表面渗碳处理后可制作迫击炮炮筒。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该厂迁往沈阳,与“五一”兵工厂合并。
2.山东张店电炉炼钢工场[28]。山东解放后,1949年2月华东财经办事处工矿部决定在张店工厂旧址上,利用日伪残留的铸铁厂厂房建立炼钢工场,安装了1座1吨的电弧炉,主要生产铸钢件。1949年,该厂生产电炉钢231吨。
注:
[23] 长钢志编纂委员会编 《长钢志(1947~2007)》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第26页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编 《百年陆达》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4年11月第一版 第5页
李浮之著 《长钢三十三年——李浮之回忆录》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年6月第一版 第3页~第4页
[24] 刘柏罗著《从手榴弹到原子弹-从延安精神到“两弹一星”》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年1月第2版 第204页~第205页
[25] 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山东省志-冶金工业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概述第5页和第142~143页
[26]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 《山西通志-冶金工业志》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 1999年12月第一版 第227页、第790页
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编 《百年陆达》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4年11月第一版
李浮之著 《长钢三十三年——李浮之回忆录》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年6月第一版
[27] 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黑龙江志第21卷-冶金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5月第一版 概述第4页和第94页
[28] 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山东省志-冶金工业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5月第一版 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