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张鹰 报道
金秋时节,位于辽宁鞍山的鞍钢矿山生态园内碧波荡漾、花果飘香。很难想象,这里就是以前被称作“城郊荒漠”“不毛之地”的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排岩场。

图为鞍钢矿山生态园。(鞍钢 供图)
卫星视角下,鞍钢矿山生态保护成果更加一目了然。2023年3月5日,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连发5组卫星对比图,展示中国过去10年变化,鞍钢的组图位列其中。通过对比图,我们看到,2013年9月的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东山包尾矿库,大量石头和废渣堆积,几乎寸草不生,看上去像一块巨大的“伤疤”。而在2022年9月,石山已变青山,昔日尾矿库被修复改造成集旅游、科普、休闲、农业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园,每年可接待游客万余人。尤为令人惊叹的是,生态修复期间,鞍钢应用自主研发的“铁尾砂+专用调理剂+有机肥+生物肥(菌剂)+铁尾矿长效硅磷肥等”土壤再造技术,将尾矿砂变废为宝,书写了“排岩场上种树”的生态奇迹。
不仅仅是鞍钢,顺着时间发展的脉络一路回望,我们看到,75年来,在钢铁大地上,从“一抹绿”到“连片绿”的蝶变接连涌现;不计成本投入、不惧巨大风险、下大决心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追求极致能效,加强低碳技术研发的案例不一而足;“点废成金”“点绿成金”的神奇故事层出不穷;从“少数人努力”到“全行业参与”,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不断上演。一个“变”字统揽中国钢铁向绿而行、脱胎换骨的75年。
减污降碳——钢城“气”质升
环境污染,曾是钢铁发展之痛。
曾几何时,受观念、技术、资金和特定发展阶段的制约,钢铁行业环保欠账较多,“大风起兮尘飞扬”是常态。
而现在,经过深度的环保改造,在一系列“软硬件”升级和“数智绝活”的加持下,“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烟囱不见烟”成为行业新常态。世界钢协总干事埃德温·巴松甚至发出感叹:“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干净’到了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环境之变始于标准之变。
从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到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我国首部循环经济立法)引领我国污染治理模式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再到后续新环保法、达标排放、限制排放、超低排放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标准出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标准之变引领行动之变。
在愈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引领下,广大钢企拿出一抓到底的魄力,对污染重拳出击、综合施策。从20世纪90年代积极引进海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开展大规模的环保设施建设及改造;到自2005年起在全行业推广应用“三干三利用”(“三干”即干熄焦、高炉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三利用”即可燃气体、工业用水和工业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和综合利用)六大先进技术,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制造取得突破性进步;再到自2015年起大范围推进烟气脱硫和除尘改造;又到2019年瞄准超低排放,进行烟气脱硝治理、无组织排放治理、清洁运输改造,钢铁大地上,一大批“蓝天卫士”次第涌现——
包钢率先在全国钢铁行业推广“三干三利用”技术,废气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
安钢在行业运行困难时期淘汰原有环保设施,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百亿元进行环保提升,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全流程干法除尘的钢铁企业,环保工作获得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点赞;
首钢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责任和担当,完成世界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并以绿色环保新产业为核心,在北京首钢园区打造“没有钢铁的新首钢”,其旗下首钢迁钢还于2020年初在国内率先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
……

图为蓝天白云下的中国宝武八钢厂区远眺。(姚海山 摄)
截至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逾67%的粗钢产能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中国钢企全力投身于全球范围内钢铁工业规模最大的、史无前例的绿色工程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智慧、远见和定力。
行动之变带来指标之变。
2023年,钢协会员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颗粒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2.39%、17.68%、14.78%、9.08%和8.8%。2024年上半年,钢协会员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13.09%、20%、9.66%、3.86%、7.5%。与2018年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2023年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4%,产能最集中的唐山、邯郸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30%。
将时间和空间的范围扩大,减污降碳成绩依然亮眼。2023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下降超过35%,重污染天数较10年前减少93%。在以钢铁为代表的减污降碳重点行业共同努力下,从“常盼蓝天”到“常拍蓝天”,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追新逐绿——破局底气足
绿色壁垒,中国钢铁逐鹿全球市场最难跨越,同时也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曾几何时,面对西方国家以低碳环保之名竖起的重重贸易壁垒,中国钢企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应战。
而现在,伴随新中国75年发展壮大、积极走出去而历经国际竞合“洗礼”、在跨越发展中不断追新逐绿的中国钢铁,高端绿色产品层出不穷,低碳冶炼工艺竞相涌现,早已拥有了应对国际挑战、抗击海外风浪的底气。
底气之变源自实力之变。
电镀锌低碳钢(BeyondECO-30%)、第三代超高强汽车板、耐微生物腐蚀管材、建筑用耐火耐候钢、免涂装铁塔用耐候钢……75年来,钢铁大地绿潮涌动,一大批以高强度、耐候、长寿命、可循环为特征的“中国领先”“中国首发”乃至“全球首发”产品相继问世,被作为“工业食粮”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千行百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夯基垒台。

图为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外景。(罗文琛 摄)
同样是在钢铁大地,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建成并实现安全顺利连续生产,全球首个工业级别2500立方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在中国宝武八钢建成投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在宝钢湛钢点火投产,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高效炼铁新技术示范项目——鞍钢氢冶金项目开工,一批钢企在钢协的支持下围绕富氢/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等八大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展开攻关……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中国钢铁剑指低碳,以勇闯“无人区”的胆识与魄力,在“以氢代碳”的新赛道上留下抢眼的中国印迹。
实力之变支撑形象之变。
从2022年作为中国首个工业品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正式上线,到陆续发布130份EPD报告,成为全球发布钢铁产品EPD报告最多的平台;从全力推动与下游用户行业的通行通用,到实现与日本、意大利、瑞典等国家的EPD平台相互采信,钢协钢铁行业EPD平台这一全球最具时效性和最丰富的钢铁碳排放因子库日臻成熟。也正是借助这一平台,社会对钢铁产业抱有的“三高”误解少了,世界对中国钢铁的绿色发展实力了解多了,新时代中国钢铁低碳自信、数据自信的新形象传播开了。
中国钢铁的低碳自信和数据自信来之不易。从部署开展碳盘查工作,到全面启动碳管理体系建设;从牵头编制中国低碳排放钢标准,到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从全国首个碳配额抵质押融资标准落地,到全国首个工业领域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从模拟碳市场交易,到即将被正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过一系列摸索、研究和论证,中国钢铁摸清碳排放“家底”有了工具,“绿钢”核查认证有了依据,开展碳足迹核算有了章法,碳配额交易有了平台。不断与国际接轨、主动构建绿色钢铁话语体系的中国钢铁,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正以丰硕的“双碳”履责成效赢得世界瞩目和尊重。
生态“变现”——发展动能强
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是中国钢铁曾走过的弯路。
曾几何时,钢铁企业普遍将生产经营作为主要目标,更有甚者“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走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现在,随着钢企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等现代城市服务产业,培育壮大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钢铁的绿色潜能和价值不断彰显,绿水青山“变了现”。为城市增添盎然绿意,承载能源转换、社会资源消纳功能的十里钢城,“生态饭”越吃越香。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诠释,也证明了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不是“单选题”。
效益之变缘于路径之变。
作为环保意识觉醒较早的工业行业,75年来,中国钢铁工业把环境保护放到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践行者、创新先行者和重要推动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钢铁以更高的站位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担当作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逐渐成形。
路径之变催生动能之变。

图为2021年4月9日江西省萍乡市高丰小学的180余名师生来到方大萍 安钢铁进行研学之旅,小学生们正在给羊驼喂食。(特约通讯员 张韶滨 摄)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近些年,享有“生态检验师”美誉的白鹭成了钢城常客。不仅仅是白鹭,羊驼、矮马、松鼠、梅花鹿、孔雀等动物也在钢城安了家。在这里,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碰撞融合、相得益彰。曾经“钢花四溅,铁水奔流,浓烟滚滚”的钢铁大地,现如今三步一景、五步一画,让员工直呼“仿佛把工位搬进了大自然!”
这美景不只由员工独享。近年来,在“工厂变公园”的基础上推动“厂区变景区”已蔚然成风,德龙钢铁、陕钢龙钢、方大特钢、三钢、梅钢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断涌现。这些钢城作为景区对外开放后,逐渐成为“城市绿肺”,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为钢企产业转型注入新的绿色动能。

图为昆钢安宁焦化厂区内迎来了一群白鹭。(石春平 摄)
绿色动能还蕴藏于广大钢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与供热、电力、化工等多行业横向耦合、生态链接、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扎实行动中。
在中天(南通)绿色精品钢基地,偌大钢厂产出的废水经“分盐结晶+废水零排放”处理后,化为一袋袋纯度达到99%以上的工业盐,日产量为20吨,销路很好。
在首钢朗泽公司,利用钢铁尾气生产高蛋白饲料、制造燃料乙醇的项目相继投产,均为全球首例。其可采用生物技术将首钢京唐的工业尾气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清洁能源、农业饲料和化工产品,为工业尾气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在沙钢,煤气、蒸汽、炉渣、焦化副产品、工业用水“五大循环回收利用工程”全面实施,98%以上的资源得到深度回收利用,蒸汽资源与社会70多家企业实现共享。通过车间内部小循环、分厂区域中循环、企业社会大循环“三级循环”产生的效益占沙钢总效益的10%以上。
在永钢,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可消除含铁锌尘泥中的氯离子、碱金属等有害成分,回收利用铁、锌等有价值的资源,每年产生经济价值约2亿元;2座高效运作的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完成4万吨污水“再生”任务,水处理车间口袋公园中养锦鲤的水便由此而来。
更不消说,广大钢企多年来高效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余热余能,在自发电率逐步提高的同时,还打造了“工厂—城市”绿色供暖循环链。发展至今,全国几乎所有钢厂都承担着利用余热为城市供暖的重任。

图为中国第一家在生产且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的德龙钢铁金刚园一角。 (中国冶金报记者 顾学超 摄)
放眼十里钢城,“生态就是经济”的案例不胜枚举。在“绿色+工业文旅”“绿色+特色产业”等多元化实践中,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好风景、好“钱”景相得益彰,绿色发展动能澎湃,真正应了习总书记那句话——“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75年来,钢铁与环境、社会的关系不断重塑,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富起来”的故事不断上演,中国钢铁行业的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站在“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高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书写新的绿色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