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面对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迅速席卷各行各业的技术风暴,钢铁行业这一传统制造业,既面临效率倍增的机遇,也遭遇用工结构剧变的挑战。当“机器换人”的讨论热烈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花了大篇幅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既阐释了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也表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为人民带来福祉。
这提醒我们,要清醒认识到,AI(人工智能)不是人的取代者,而是人类价值的放大器。在智能化转型的十字路口,钢铁企业唯有将“投资于人”提升到战略层级,提升职工在“人机共生”时代的素养和能力,为未来发展储备力量,方能在技术洪流中筑牢根基、赢得未来。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目前,重点企业的机器人应用密度达65台(套)/万人,95%的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80%的企业已建设智能集控中心,81%的企业探索开展大数据模型应用。据麦肯锡研究显示,AI在生产制造行业的应用可提升15%~30%的运营效率。尽管AI带来效率革命,但效率提升伴随着对员工数字素养更为严格的要求,钢铁行业仍面临着人才挑战——结构性失业加剧、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重设备轻人才”的投资惯性思维及结构亟待扭转。
在人工智能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钢铁企业要快速、谨慎地建立“技术进化”与“人力进化”协同发展的机制,打造复合型“数字工匠”培育体系。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出现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不少钢铁企业都已与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建立实训基地。如张宣科技科技创新产业园内的万人规模的新型冶金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和实训基地,鞍钢集团校企联合建立的炼钢、轧钢等12个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打造“数字工匠”培育体系,也可借鉴这一做法,以产学研联合的方式,与科研院校共建“人工智能+冶金”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工业机器人操作、大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要完善全员终身学习制度,帮助职工提升相关技能水平,通过“转岗培训—技能重塑”,化解结构性失业风险。
在充满不确定性但需要稳定信心的投资环境中,钢铁行业要重视资本投向,除了考虑投资的力度、投资回报的速度,还要强调投资的“温度”;破除“重设备轻人才”的投资惯性思维,实现从打造设备“钢筋铁骨”到打造人力“智慧头脑”的转变。要实现投资转向,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导”的协同机制。在政策层面,可借鉴德国工业4.0计划,设立专项人才发展基金,并在我国进一步尝试,对实施员工技能升级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在企业层面,要意识到,未来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生产经营的时代,或许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要高于设备投入产出比。近日,在南钢召开的人工智能(AI)规划纲要研讨会上,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就表示,要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保障,并成立人工智能委员会,对南钢的人工智能建设给予全面的支持与指导。钢企要借鉴如南钢这般“切合实际”的举措,切实引导资金资源从“物”转向“人”,形成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模式。
AI浪潮下,“人机共生”的钢铁生产运营时代已可以预见,钢铁企业需要以更大的魄力给“人”以最根本的长期投资。当每一名钢铁工人都能与智能设备默契协作时,当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源于人的智慧迸发时,钢铁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炼钢铁”到“智炼钢铁”的跨越。(郝淑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