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评论员
当“内卷”成为行业发展的“紧箍咒”时,“反内卷”便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反内卷”号角再次吹响,不仅是对无序竞争的宣战,还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新定义。“反内卷”,正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牵涉各行各行的“全民工程”。
“卷”产能、“卷”价格、“卷”资源……于钢铁行业而言,“反内卷”早已刻不容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6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达462.8亿元,同比增长13.7倍。然而,快速增长的成绩却难以遮掩业内对未来走势的担忧。上半年,钢材价格持续震荡下跌,但原燃料价格跌幅远大于成材价格跌幅,降本大于降价成为效益同比大增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0%(51483万吨),粗钢表观消费量下降5.6%(45219万吨),供强需弱态势仍然明显。随后,随着焦炭价格首轮调涨落地、铁矿石价格反弹,成本红利正快速消失,叠加出口形势趋严、需求结构生变等因素,脆弱的盈利基础将面临新的挑战。
钢铁行业的“反内卷”绝非短期战役,而是一场关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突围。唯有用好三剂良方——以“供需协同”破局,以“软硬兼施”护航,以“长短结合”筑基,方能跳出恶性竞争的循环,重塑行业生态。
一剂“供需协同”之方,从零和博弈到生态共建。“反内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兵作战难逃“内卷”困局。钢铁行业“内卷”现象的滋生,一方面是部分企业扩产摊薄成本、降价争夺市场的思维惯性在作祟;另一方面也有下游倒逼导致被动“内卷”的因素,如汽车行业频繁上演的“价格战”催生极致降本需求,钢企为获得订单被动“内卷”。
解决“内卷”问题,须供需两端同时入手,方能事半功倍。供给侧做减法。钢铁企业须深刻认识中央“反内卷”精神,打破零和博弈思维,坚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强化“自律控产稳市场”,关注市场、按需生产、全力自救。需求侧做加法。7月21日,万亿元级雅下水电工程正式启航,经初步测算,该工程将激发至少数百万吨的“钢需”,对于缓解钢铁行业供需失衡压力产生一定作用,也为钢铁人破“卷”突围提供了新思路。钢铁企业需紧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超级基建工程建设等机遇,借鉴钢铁—船舶风险共担、生态共建等优秀的合作模式,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治理,实现有质量的保供、有效益的共赢。
一剂“软硬兼施”之方,自律与他律双轮驱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带来的问题,既需要软手段,也需要硬约束。自去年以来,钢协在“反内卷”精神指引下,发布了行业自律倡议书《认清形势 保持定力 共同维护钢铁行业平稳有序发展》,组织重点企业交流研究区域、品种自律措施,组织开展“春晓行动”,研究并发布《钢铁产量、库存、价格与效益对应关系研究》,积极引导企业自律控产降库存,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效。
然而,除了行业引导的软手段,“政府之手”的硬约束也必不可少。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地方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破产重整制度不完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缺乏配套措施等困境远非“引导”可解。国家应严禁各级政府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推动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各级政府应积极利用好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征求意见稿等,着力破解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格串通、价格歧视等行为,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一剂“长短结合”之方,从生存之战到领跑之策。钢铁行业的“内卷”表象之下,是深层次的产能结构性矛盾、供给体系与需求升级错配及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集中爆发。为此,切实破解“内卷式”恶性竞争,短期内,钢铁行业应坚定不移用好粗钢产量调控这一实招,将其对供需平衡的调节作用发挥至最大,打响企业生存保卫战;长远来看,需抓住新一轮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发布之机,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产能治理新机制、找到行业联合重组的突破口,从源头控制产量释放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差异化、特色化钢铁材料,同时向智能化、绿色化要效益,形成整体优势,重塑核心竞争力,真正走向世界钢铁前沿。
破“卷”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当“反内卷”从政策要求内化为行业共识时,钢铁行业的突围就不仅是产能的加减法,还是发展范式的乘法——以协同替代恶性竞争,以创新替代内耗,以韧性替代脆弱。这是一场艰难的转型,却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通途。破“卷”突围,重塑钢铁脊梁,正当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