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第16届中国电工钢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会议强调——向“芯”聚力,向“新”而行

2025-09-24 15:40:00

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刘加军 王志 报道
朱一知 摄影
 
  “全行业要把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跨领域研发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在中国的制造业中建标杆,做榜样。没有研发力量者都要感到危机。”9月17日,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主任委员,宝钢股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宝军在第16届中国电工钢学术年会上发言时表示。他认为,电工钢行业作为工业关键原材料,要把国家使命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推动支持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图片
图为刘宝军讲话
  该会议以“A你好绿色·i中国硅钢”为主题在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和宝钢股份联合主办,上海市金属学会和武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宝武首席科学家、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技术总监李国保等致辞;首钢股份副总经理、首钢智新董事长谢天伟,中国金属学会电工钢分会副主任委员,马钢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朱涛分别主持上、下午议程;电工钢分会秘书长吴树建作工作报告。
  来自电工钢分会的产学研专家团队,下游应用领域技术骨干及产业投资机构代表等约200人参会。
图为会场
  现状:成绩亮眼
  “我国电工钢产业已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为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撑。”王新江在致辞中强调。他认为,这几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和与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工钢一年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
图为王新江致辞
  李国保也认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图为李国保致辞
  总结起来,‌ 通过5年来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中国电工钢行业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并跑和全球领跑者。
  一是产业规模与结构持续优化。‌ 2024年中国电工钢总产量突破1600万吨,较2020年增长44.6%,其中取向硅钢增幅达87.3%,无取向硅钢增长37.6%。在产能规模跃升的同时,品种结构实现质的飞跃:无取向高牌号产量突破400万吨,较2020年翻了一番;0.2mm以下薄规格取向硅钢产量超40万吨,是五年前的8倍;取向、无取向硅钢产量全球占比均超六成,保持全球最大冷轧硅钢产地国、消费国的地位。
  “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和不断创新突破,产品性能显著提升,为特高压电网建设、清洁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产业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李国保认为。
  此外,多家钢厂新晋产能让中国硅钢供应体系更富活力。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基础上,我国企业在高端产品研发领域持续突破:0.10mm以及0.08mm以下极薄规格产品实现量产,取向硅钢激光耐热刻痕技术、无取向硅钢极薄超高等级产品高速连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不仅有取向硅钢国标口径高磁极化占比72%、无取向≤0.2mm薄规格年产量近5万吨的历史新高,也有宝钢股份B20R065-LM、首钢智新SEW1025R等充分体现“智”的单品全球首发。
  “中国无取向硅钢强有力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工业电机从IE3时代升级到IE5时代,甚至达到了IE6时代。高端超薄取向硅钢实现在‘西电东送’等特高压工程的全覆盖,‘超低噪声硅钢’也将在变压器领域掀起了一场静音技术革命。”王新江指出。
图为吴树建作工作报告
  ‌三是绿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随着技术创新的深入,行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废钢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体系建成,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完成示范验证,即将进入产业化快车道。
  ‌四是供应链安全全面强化。‌ 在绿色转型的同时,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高能效变压器用取向硅钢、大型水力发电机用无取向硅钢均实现100%国产化,为电力、电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对取向硅钢来说,结构优化演进迅速,对供应链价值贡献日益突出。头部企业已实现全应用场景覆盖,主流企业可满足节能型变压器足量需求。对于无取向硅钢来说,增量市场的蓝海正在转向红海,但是对于产业链来说硅钢企业创造了社会价值。”吴树建在报告中指出。
  ‌五是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格局呈现进口替代加速、出口结构升级特征。2024年,我国取向硅钢出口量达66.6万吨,2025年上半年已出口近40万吨,在全球能源革命中发挥关键材料的引领作用。
图为首钢股份副总经理、首钢智新电磁材料董事长谢天伟主持上午的会议
  成绩特别亮眼,发展永不停步。“未来,宝钢硅钢将坚持规划引领,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差异化产品、国际化布局、低碳化技术三大路径,与上下游供应链及兄弟钢厂协同共进,打造紧密、牢固、合作共赢的钢铁生态圈。”李国保介绍。
  挑战:竞争加剧
  当然,我国电工钢行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我国电工钢行业当前面临产能快速增长与结构性过剩并存的挑战,2025年预计新增产能超500万吨,中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低迷。尽管近年来我国硅钢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性发展,但在部分细分特殊领域,仍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我国电工钢产业在高端产品占比、核心工艺装备、绿色制造水平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在产业健康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王新江认为。
  “中国硅钢的发展轨迹呈现分化,正在经历粗放增长到结构转型的过渡。”吴树建认为。他表示,硅钢行业正处于变化的市场、变化的环境,表现为竞争态势加剧,贸易摩擦增加用户需求变化等方面。
  一是总量供需失衡叠加结构性过剩导致价格低位运行。“取向钢经历了2022—2023的高位后,2024年B30P120均价明显回落,同比降幅近4000元/吨;无取向钢自2022年以来,B50A1300持续走低,至2024Q4较2022年均值已下跌近1500元/吨。”吴树建举例说。
  二是新产能不断入市,供给增速显著高于需求增速,结构竞争激烈演进。截至2024年,我国取向产能340万吨(当年产量295万吨),无取向产能1483万吨(当年产量1321万吨)。
  与此同时,未来三年还将有大量新增产能入场。2025—2027年我国取向硅钢在建产能(万吨)分别为42万吨、52万吨和16万吨;无取向硅钢在建产能分别为363万吨(其中高牌号245万吨)、155万吨(其中高牌号95万吨)、100万吨(60万吨)。
  电工钢分会报告分析了激烈演进的“三化”特征:“全流程化:涟钢、安钢、建龙、中普等新晋产能全流程化趋势明显,竞争从局部正转向整体;全品种化:宏旺、建龙、中晟、三宝民营取向、无取向成品或工序跨界,‘复合’市场机会;高牌号化:国企及民营新建无取向产线绝大部分按高牌号建设,未来高牌号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是地缘政治衍射贸易壁垒, 小院高墙加剧贸易摩擦。钢铁行业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重灾区:针对中国钢铁的新增“双反”案件数量增长明显,2024—2025年超45起,今年以来正在应诉的14起。
  以巴西对中韩等无取向反倾销案为例。2019年7月15日,巴西经济部发布2019年7月12日第495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进口无取向硅钢作出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肯定性终裁,决定继续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2024年7月12日,发布2024年第33号公告,对原产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无取向硅钢发起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25年7月发布的复审结果对中国钢厂并不友好。
  四是出口的难度在加大,出口的迫切性却在增加。吴树建认为,扩大出口,一方面走出去接受海外市场严格的供应链及标准检验,另一方面可实现与国内市场“双循环”,动态构建供需平衡。
  与此同时,出口却变得更不容易。首先,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冲击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凸显,对“安全”的理解已经从交付和物流的狭义延伸为政治上的能买不能买的广义。
  其次,疫情后,因需求降低及采购铁芯化等原因,导致欧盟区域铁芯厂订单大幅度下滑,钢材采购需求锐减。
  此外,受日韩钢厂产能扩张及区域性出口增加影响,欧洲区域客户接受价格明显下滑,对政府限制区域外钢厂呼声变高。
  五是用户需求变化。这表现为用钢单耗下降、成本诉求更高、质量要求更高、服务要求更高等方面。
  “单从服务要求来说,硅钢生产企业要适应与传统下游不同的新兴产业的‘行业性格’,要实现定制化产品的要求,常温、带温各类材料磁性及力学数据要求更多,样板、样板要求提供的更快且数量更多,售后处理响应要更快,等等,都是对硅钢生产企业的挑战。”电工钢分会报告中指出。
  此外,电工钢研发制造与下游应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研发成果在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中的转化与应用效能也亟待提升,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壮大;‌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双碳”战略下亟须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等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电工钢行业全体同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在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路径。”刘宝军强调。
图为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朱涛主持下午的会议
  未来:向“新”而行
  “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反内卷,反恶性竞争,反低质量供给。以支持下游产业链健康发展为抓手、为核心,推动产品、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如何应对挑战,刘宝军开出了“处方”。他认为,要重点围绕畅通产业链循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技术转化效率、增强产业支撑效能四个维度持续突破,为国家新兴领域发展提供坚实的材料保障。
  “要继续加强高端产品研发与应用。当前,新能源、特高压输电、超高效电机等领域对电工钢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在超低铁损、超高磁感、极薄规格等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装备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需求。”王新江认为。
  “以人形机器人的肩、腰、膝关节的无框力矩电机为例,该电机要求质量轻、体积小、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多应用工况等,对应的无取向硅钢须具有超薄规格、超低铁损及超高磁感、杰出的高频磁性表现、出色的低磁密磁性、辅助降噪环保涂层等要求。”吴树建介绍。
  如何应对产能增量形成内卷式竞争?王新江倡议:不搞恶性竞争、不侵犯知识产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要带头制定自律公约,确保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吴树建建议硅钢企业应该基于全球视野科学的市场调研及资源分析,避免盲目上项目;其次,在结构优化的行业潮流下,合理安排产线的覆盖工序,在“链”上找保值增值机会;再次,在产线设计上,考虑差异化产品的功能,避免直入红海。
  为了形成健康的竞争秩序,硅钢企业应该在重大项目上多比质量与服务,协同为主,使命第一;多一些差异化竞争,少一些自杀式袭击;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自律等。
  标准对于秩序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标准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需要加快制修订相关标准,建立科学的产品性能评价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王新江认为。
  应对来自非晶等硅钢替代产品的竞争,吴树建认为,硅钢行业应该形成一致的舆论声音并强化宣传能力;同时,加大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在新一代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无人机等应用场景的项目应用范围;还要进一步突破薄规格取向硅钢铁损极致,巩固在配变领域的技术优势。
  对于贸易摩擦,硅钢企业积极配合行业协会开展应诉等相关抗辩活动;针对海外重点经济体的商务报价要避免内卷式、踩踏式竞争;强化自主出口能力;有序利用多形态供货方式巩固出口。
  低碳要求方面,硅钢企业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对用户低碳钢需求在口径、项目、刚性度的识别(必要的“过滤”),加大低碳钢的试制;同时,有序开展符合欧盟要求的第三方认证,以及重点开展铁钢等前工序降碳工艺研究,关键是要实现合理的低碳加价。
  王新江认为,电工钢生产过程中能耗相对较高,需要通过工艺优化、装备升级和智能制造等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覆盖原材料、生产工艺、能效评价的电工钢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标准体系。
  “电工钢企业要把重心放在为下游产业的支撑上,努力从材料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在国内支撑其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国外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和品牌价值。”刘宝军认为。
  “与硅钢同行,凝聚起了‘向芯’的力量;与众人同行,凝聚起了‘向新’的力量,在中国硅钢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吴树建说。
  此外,国网中国电科院马光、哈电集团霍岩、哈尔滨理工大学蔡蔚等专家分别就能效变压器、水电硅钢、新能源汽车电机等议题作报告,体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太钢、首钢、沙钢、威丰和宝钢的专家先后分享了电工钢最新生产技术成果。武钢有限硅钢部部长闫乃忠、望变电气国际营销中心总经理杨耀和南通通达总经理杨祎洋三位行业代表发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硅钢企业的发展新动能。
图为与会专家作报告
图为3位发言代表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微信图片_20240117152632.jp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