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 赵萍 报道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推动特钢全层级产品精品化,将特钢的普通(优钢)、中高端、高端产品都做成‘精品’已不再是少数领先企业的战略选择,而是绝大多数特钢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出路。”11月5日,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军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道出了特钢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刘建军指出,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下游产业升级、绿色低碳转型三股巨大力量正在重塑特钢市场格局。他提醒道,过去“靠大路货就能活得不错”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一个残酷而现实的生存法则摆在面前:要么企业转型、结构调整,要么出局。
行业以往依赖的优势正在消失
刘建军表示,当前,特钢市场需求正从以普通产品为主的“金字塔”向以中高端产品为主的“纺锤型”转变,同时行业传统“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企业必须通过全层级精品化战略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并依靠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高端产品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他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是市场需求的“金字塔”正在被“纺锤型”取代。他介绍道,过去,特钢市场是普通产品需求庞大、高端产品需求稀少的“金字塔”状态。未来,特钢市场需求随着国力的不断强大和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将呈现中高端产品需求大幅增加、普通产品需求逐步萎缩和高端产品需求稳定增加的态式。
“尤其是下游客户对材料的一致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哪怕只是‘普通’级别的弹簧钢或轴承钢,如果性能波动大、质量不稳定,就会直接导致客户生产线停摆、产品的良品率下降。”刘建军特别说道。
二是传统“成本优势”的护城河正在干涸。他指出,随着能源、环保、人工成本的持续攀升,特钢行业过去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正在迅速减弱。
“如果特钢产品还停留‘能用但不好用’的层面,很快就会在价格战的红海中淹死。”刘建军指出,精品化不是简单地提高成本,而是通过卓越的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实现“一次做对”、降低废品率、提升成材率,将为企业带来更稳定的交付、更少的客户投诉和更高的品牌美誉度。这对企业来说,不仅是最有效的降本增效手段,还是最有力的新时代成本竞争力。
三是高端突破需要坚实的“塔基”。刘建军认为,特钢高端产品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沉淀。而在这个过程中,特钢企业需要靠经过精品化改造、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和稳定现金流的普通和中高端产品来支撑自身生存和高端产品的研发。而没有经过在普通和中高端产品市场千锤百炼的工艺积累、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和强大的人才队伍,直接“攀登”高端产品无异于“空中楼阁”。
“因此,放弃任何一个特钢产品层级,都是在自毁长城。”刘建军表示,特钢的发展战略必须是巩固普通、做强中高端、突破高端,让每一类产品都成为各自领域的“精品”。
行业转型须主攻三大方向
刘建军表示,为应对特钢市场需求转型、成本优势弱化及高端突破需求等多重挑战,特钢企业必须通过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链结构的深度调整,实现从“大而全”到“专精特新”的转型。具体而言,需围绕以下三个方向纵深推进。
首先,在产品结构上,要从追求产品线齐全转向各产线“深耕细作”。
普通产品需将“一致性”“稳定性”做到极致,通过极致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实物质量水平,严格控制关键指标波动,实现全流程标准化与数字化操作,成为市场的“标准件”和“放心件”。
中高端产品需在“定制化”和“服务化”上创造价值,通过深度嵌入客户研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材料选型与工艺设计“一揽子”方案,并发展“产品+服务”模式,从材料供应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商。
高端产品需在“首发”和“独创”上实现突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克航空航天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核电用耐腐蚀合金等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难题,并构建有最终用户共同参与的“应用评价”体系,通过严苛工况考核加速产品迭代,实现极端环境应用的特钢国产化。
其次,在技术结构上,要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
刘建军指出,精品化的背后是技术的升维。特钢企业需推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实现生产工艺精准预测与优化,如通过AI模型预测钢材性能,反向优化冶炼和轧制参数,实现“一键式”生产精品钢。同时,强化基础研究与机理研究,深入探索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的内在关系,从源头上实现产品创新。
此外,拥抱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的特钢产品,如应用电炉短流程工艺和碳捕捉技术。“这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未来市场的‘准入证’,体现的是高端竞争力。”他特别说道。
最后,在产业链结构上,要从“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
“现代工业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刘建军告诉《中国冶金报》记者,特钢企业需向三方面发力,通过生态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
一是向上游,特钢企业需与原材料供应商协同,保障高品质铁矿石、合金等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共同开发更纯净、更高效的原料。
二是横向与装备制造商、科研院所协同,研发新一代冶炼与轧制装备,攻克共性技术难题。
三是向下游,与核心用户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建研发平台,共享市场信息,共同制定标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坚固产业生态。
“当我们把最普通的特钢产品都做得无可挑剔时,我们就拥有了最坚实的市场基础;当我们的中高端特钢产品能精准满足客户最深层次的需求时,我们就拥有了强大的品牌溢价;当我们的高端特钢产品能够支撑起大国重器的梦想时,我们就赢得了行业的尊严和国家的未来。”刘建军说,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前途无比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