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包钢低碳科技公司试验大棚内的西红柿田。 (包钢 供图)
本报通讯员 边康 吕龙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正是春忙好时节。4月初的一天,笔者沿着乡道一路前行,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菜篮子”——九原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由包钢低碳科技公司运营的试验大棚就在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蔬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出。
走进试验大棚,阳光沐浴下的西红柿苗碧绿夺目,长势喜人,棚内棚外宛若春夏两个季节。在这里种植西红柿也有十几年了,大棚通上二氧化碳对于农户郝强来说还是头一次。面对笔者,他坦言有点紧张:“整套设备都是自动化的东西,我主要是操心怎么才能用它种好西红柿,现在周围的农户经常到我棚子里参观,说等结果了看看效果。”。
近年来,包钢不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把从包钢麦尔兹窑捕集的部分二氧化碳转化为气肥用于农业生产,并借此催生了一个“新产业”——“富碳农业”,让二氧化碳融入“富碳农业”产业链,促使废气变肥料有了新用途。
负责包钢CCUS项目建设及运营的包钢低碳科技公司,联合包头市农牧局等开展二氧化碳气肥利用项目。与一众低矮的大棚对比,试验大棚一旁高大的二氧化碳储气罐格外显眼。在这储气罐里,二氧化碳经过升温、脱水、气化等一系列工艺处理,成为绿色生态肥料供试验大棚农作物种植使用。
再过半个月,大棚里的西红柿苗将在二氧化碳气肥的“加持”下,进入关键生长期。以郝强的经验来看,“吃饱碳”的西红柿应该产量多、汁水足、口感沙,完全不愁销路。站在地头,望着刚从土里“探出头”的西红柿苗,他眼里充满了期待。
“二氧化碳气肥加上大棚内的光、温、水等组成的最佳条件组合,能够为农作物创造优质的生长环境,让植物叶片肥厚,果实大且多,亩产增收效果都好,预计增收金额最高可达3000元。此外,按照一年两茬测算,每亩农作物还可以吸收近2吨的二氧化碳。”包钢低碳科技公司封存应用事业部负责人赵亮向笔者介绍。
除了让植物“吃饱碳”,“管得好”也是增产增收的关键。通过包头市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该公司邀请了众多极富经验的优秀农户负责试验大棚里的农作物种植工作。同时,该公司上线智碳云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根据光照、湿度、温度等因素综合计算二氧化碳的“施肥”模型,预测控制二氧化碳浓度趋势;按照农作物种类智能控制“施肥”,为试验大棚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环境,实现“富碳农业”现代化。
赵亮表示:“随着试验大棚产业化,农产品将依靠包钢职工福利项目和周边市场推广活动,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进行分产、分销,从而逐步建立起绿色田园农业示范基地。我们计划在产生明显经济效益后普及、示范、推广二氧化碳气肥,引导当地合作社及农户真正理解、认识到二氧化碳气肥的优势,打造内蒙古自治区‘富碳农业’领军品牌,真正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田间地头、留给我们农民自己。”
从工业减碳、植物固碳再到碳汇,包钢集团正在构建起从“负碳工业”到“富碳农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打造以CCUS项目为中心的二氧化碳多元应用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中,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接下来,包钢将强化市场化经营思维,推动全产业链利用二氧化碳,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临行前,农户郝强向笔者发出邀约:“两个月后你们再过来看看果子丰收,保证你们尝出小时候的味道。”
《中国冶金报》(2023年04月12日 08版八版)